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79章 雪埋不住的根,风也吹不散

第79章 雪埋不住的根,风也吹不散(2/2)

目录

烛火摇曳,她忽然停笔,望向窗外纷飞大雪。

远处礼部官署灯火未熄,一道急报刚刚送达尚书案头。

她不知内容,却已听见某种风暴逼近的脚步声。

冬至大祭前三日,宫中排演在太庙东庑举行。

晨雾未散,青石阶上已列队肃立,礼乐官捧简而行,黄绫铺地,香烟缭绕。

谢云澜披着银狐披风,站在高台监礼,手中朱笔轻点,逐一核对仪程。

忽然,礼部侍郎周明远快步上前,面带愠色:“王妃,今日排演恐难继续——昨夜我部接到宗正寺联名奏议,指‘千碑计划’所用字体杂乱无章,或歪斜如童稚涂鸦,或粗陋似乡野匠人手笔,皆不合礼制规仪。此等碑文竟敢陈于京畿要道,等同亵渎祖宗灵庙,理应尽数销毁,重立正体!”

她抬眼看向他身后,几名礼官垂首而立,神情紧绷,显是早有预谋。

角落里一名小吏甚至已备好火盆与铁钳,似只待一声令下,便当场焚毁摹本。

谢云澜未动怒,也未辩驳。

她只是轻轻合上手中的礼册,转身对身旁内侍道:“传话下去,请各地拾遗亭自即日起,每晚子时燃灯一盏,持家传姓名拓片置于灯笼之上,以油纸护之,齐集城外旷野,名为‘碑影映天’。”

众人愕然。

周明远冷笑:“此举荒诞不经!岂能以民间嬉戏对抗朝廷典章?”

她终于看他一眼,目光平静:“你们要的是统一格式的字迹,我要的是活着的记忆。若真怕辱没祖制,不如问问天地是否答应。”

那夜,风雪初歇。

城外北坡原野上,第一盏灯亮了起来。

是个老农,颤巍巍举着一方泛黄拓纸,上面写着三个名字——两个战死边关的儿子,一个饿死春荒的妻子。

他把纸罩在灯笼上,火光透出模糊却清晰的人名轮廓,像一道不肯消逝的印痕。

一夜之间,消息沿驿路飞传。

河东、陇西、江淮、岭南……上百座拾遗亭响应,百姓自发携拓片赴约。

孩童抱着父亲遗书,寡妇捧着夫君名录,老兵拄拐而来,只为让那一笔一划,在光中再活一次。

夜风吹起万千油纸,光影浮动,人名如星河倒悬,绵延数十里,仿佛整片大地都被唤醒的魂灵托起。

次日清晨,皇帝登临观星台例行祈年望气。

推窗刹那,怔住。

极目远眺,天地苍茫间,浮动人影无数,明明灭灭,宛如低语回响。

近处尚有残雪未化,可那些光影落在雪上,竟似烧出了温度。

良久,他低声问:“那是何物?”

身旁太监战栗答:“是……百姓在照碑。”

皇帝闭了闭眼,终未多言。

半日后,礼部接到密旨:“千碑既承民愿,何须更易?原议收回,不得再提。”

同一时刻,苏锦黎正在王府书房整理《拾遗录》终编目录。

烛火微摇,窗外檐铃忽颤,清音断续,不似风动。

她起身推窗,寒气扑面。

远处街角,几颗小小的身影裹着旧棉袄,正轮流敲击悬挂在竹竿上的琉璃泡。

每响一声,便齐声念一句:

“火没灭——”

声音稚嫩,在寂静雪夜里传得很远。

她怔在窗前,心口一阵发烫。

唤来柳知秋询问,才知这叫“守夜铃会”,是民间孩子自发组织的冬至纪念。

他们记得十年前那场“灯变”之夜,记得是谁悄悄点亮第一盏灯,也记得那一夜之后,多少名字再也无人提起。

直到现在,他们开始自己记住。

身后传来脚步声,萧澈不知何时立于门边,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铃音,低声道:“他们不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该记什么了。”

苏锦黎没有回头,只望着那一点一点升起的微光,轻轻应了一声:“嗯。”

雪落无声,铃音不绝。整座京城,仿佛在呼吸。

而在国子监最深处的一间偏房,一张薄纸悄然滑入书案缝隙,墨迹未干,标题赫然——

《拾遗非史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