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笔迹(2/2)
皇帝盯着
外面传来通报,“太子殿下到!”
宗榷身穿太子冠冕,走进太极殿。
朝臣们急忙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宗榷给皇帝行过礼,踩上台阶,走到龙椅下首的椅子上坐下,面向朝臣。
朝臣们见此情形,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皇帝与太子同时临朝的场景。
皇帝若有所思的看向宗榷,“太子不是召见东西大营的将领去了吗?”
宗榷两日之后就要离京,不光要召见东西大营的将领,还要在这两日内尽可能的调集粮草,以及调兵并非是将东西大营的全部驻兵都调走,如何安排,也要立刻就拿出章程来,别说是来朝会,就连他们父子叙话的时间都没有。
偏宗榷此时却赶来了朝会,目的显而易见。
宗榷也没有兜圈子,直接说道:“容王一案,罪魁祸首萧崇已经认罪,但伪造书信,捏造证据,致使容王满门受牵连之人并未找到,既有证据,那便请父皇与诸位大臣鉴别一二,为容王极其家眷主持公道,以证律法,稳定军心。”
宗榷一开口,那些拥护他的朝臣自然立刻追随,请皇帝鉴别证据。
皇帝只得点了头。
宗榷直接吩咐道:“将书信呈上来,再将容王与盛国公的笔墨一并呈上做对比,笔迹可以模仿,但做不到没有破绽,这一点,大理寺与翰林院都有经验,几位大人一起看看吧。”
笔迹在刑律中作为证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大理寺在这方面有专门来鉴定笔迹的人,还有翰林院负责编撰,起草诏书等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熟悉各种笔迹,鉴定笔迹对他们来说也并非难事。
宗榷点了几个人,很快就将盛君意所呈的书信与盛国公和容王的笔迹都进行了对比,几人商量之后,也很快就有了结果。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可以确定这些书信,并非容王的笔迹。”
“这些书信上的字是通过描红的方式,将容王的笔迹复刻之后,重新书写的,看似是容王的笔迹没错,但组合起来的字迹会忽略习惯上的偏差,若此信当真是容王所写,那么他不可能在给人写信的时候,如此刻意,且有几个字,明显与容王的落笔不同。”
对于擅长书法,或者能想到复刻旧字迹来伪造字迹的人而言,仿造出一份字迹相似度高达八九成的书信并不难,但想要让这封信的每一个字都有迹可循,却是有些困难的。对方拿了容王的字迹来伪造书信,一千个字里面,不可能刚好每一个都找到样本,而就算都找到了样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因为书写习惯的原因,也会出现偏差。
所以可以肯定是,这些书信,绝非容澈所写。
宗榷又问,“那与盛国公的笔迹有几分相似?”
“从书写习惯上来对比,至少有六七分。”
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可能,这些书信,是出自盛国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