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2/2)
众人不约而同地环视着这座山谷。
这哪是什么秘密基地,分明就是一座金山!
虽然出身商贾之家,但鲁肃为人忠厚且富有远见,平日寡言少语,但凡开口必中要害。此刻他突然发言,显然是经过周密考量。
众人闻言纷纷转身望向鲁肃。只见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军师方才带我们巡视精盐工坊,若按顾先生估算,全部售罄应可得近两万金。然而精盐不比粗盐,寻常百姓无力购买,唯有富裕之家才能消费。现今我军辖地人口虽众,要消化这三万石精盐仍需时日。更关键的是,今后随着产量增加,恐怕会出现积压问题。
这番话引发众人深思。简而言之,当前产量已超出本地世家的消化能力,而持续生产将导致库存堆积。
顾雍赞同道:子敬所言极是。这批精盐虽品质上乘,但小户人家负担不起,大户又难以短期消化三万石。他转向秦鸣建议:不如将价格调至四十钱,让普通百姓也能购买,如此便可快速售罄。
秦鸣却笑着摇头:二位多虑了,销路我自有安排。价格绝不能降,否则损失巨大。他解释道:新产品问世初期必须控制产量以维持高价,待技术外泄后方可增产薄利。眼下正是获取垄断利润的关键时期,岂能自毁收益?本地市场虽有限,但别忘了糜氏商行贯通中原,远达黄河以北,区区三万石何愁销路?
(鲁肃与顾雍等人见秦鸣坚持不肯降价,只得摇头叹息。然而当他们看到眼前这座规模庞大的工坊时,不禁异口同声惊呼:军师,此处又是何等作坊?
秦鸣闻言含笑推门:此乃造纸之所。
随着大门敞开,众人只见无数雪白的纸张正在晾晒架上随风轻扬。一名唤作张有的老者快步上前,向众人行礼后对秦鸣拱手道:大人吩咐的物件,小人们已经完工了。
甚好。秦鸣点头应允,转身对众人笑道:诸位不妨先鉴赏改良后的纸张,容我入内查看。
待秦鸣离去,众人纷纷围拢在晾纸架前。顾雍凝视眼前洁白细腻的纸面,难以置信地轻呼:这当真还是纸张?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纸面,如获至宝般赞叹:妙品!真乃妙品!
作为蔡邕高足,顾雍深谙文房之道。此刻见这洁白如雪、薄透似蝉翼的纸张,竟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其余文士见状不仅不以为异,反而争相上前细赏。
此时秦鸣已随张有穿过幽深廊道,来到内室深处。但见数十名工匠正操作精巧器械,将泥塑印章在铺展的白纸上往复压印。一位白发老匠人激动地迎上前:大人可算来了!老朽率领 ** 日夜赶工,总算完成了所有印章的雕刻。
望着满室成果,秦鸣不禁面露欣然:好!极好!
吴师傅,诸位立下大功了!
秦鸣摩挲着手中装帧考究的线装书,油墨的清香萦绕指尖。书页上《论语》二字方正饱满,每个隶书字体都像是用规矩丈量过般整齐。
老吴带着工匠们局促地搓着手:大人赏的十万钱...够咱们几辈子嚼用了。
印得好!秦鸣突然合上书册,纸张发出清脆的声响:从今日起,所有库存竹纸全用来印书——四书五经,楚辞汉赋,能印多少印多少!
张有道正捧着刚领的赏钱 ** ,闻言连忙拽着老吴跪拜。作坊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谢恩声,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那些摞在库房里泛着青光的竹简突然显得那么笨重。它们原本需要三驾牛车才能拉完的典籍,如今只需这样轻飘飘的一册。秦鸣望着工匠们欢天喜地去准备新活计的背影,忽然想起蔡邕书房里那些快要顶到房梁的藏书架。
在这个识字要花千金买简牍的年月,他手里的书册正嗡嗡震颤着,像只即将破茧的蝉。
老吴顿时精神抖擞,振臂高呼:
伙计们,接着干!
得令!
一帮年轻后生闻言,立刻又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
兜里有钱,干活就是带劲。
秦鸣此时却踱步出了作坊,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刚跨出门槛,顾雍就三步并作两步凑上前:
军师!
这纸张可要售卖?
若要售卖,定价几何?
众人闻言也都目光灼灼地望过来。
比起方才的盐巴,这白纸显然更勾人心魄。
还没等军师报价,现场就要上演抢购大戏!
谁知秦鸣轻摇羽扇,笑吟吟道:
诸位就别惦记了,这纸张——不卖。
不卖?
顾雍当场傻眼,急忙追问:
军师,这是为何?
如此好物,为何不趁势售卖?
若是上市,必定抢购一空!
是军师!
众人也急得直跺脚:
卖纸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为何要藏着掖着?
诸位稍安勿躁。
秦鸣扬了扬手中书册,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我军虽不卖纸,但咱们——卖书。
卖书?
众人先是一怔,待看清军师手中之物,顿时眼冒绿光。
活像饿狼见了肥羊,一个个直咽口水。
军师能否让属下开开眼?
这小册子竟是《论语》?
真能装下一部典籍?
若说白纸让人心动,这书册简直就是惊世骇俗!
一部《论语》若是竹简,少说也得二十卷。
如今竟能浓缩成掌中一册,简直是传家之宝!
难怪众人激动得浑身发抖。
秦鸣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志在必得的弧度。
什么盐糖酒浆,都是细水长流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