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公共对话的隐形侵蚀者(2/2)
面对这一困境,重建健康的公共对话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并非毫无路径可循。对于个体而言,首要的是培养一种智识上的自律与审慎。在试图反驳一个观点之前,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准确、善意地理解它,即遵循“理性包容原则”。这意味着我们应针对对方论证中最有力、最合理的版本进行回应,而非最脆弱、最荒谬的版本。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动机论的陷阱,将“对事”与“对人”严格区分开来,将观点的对错与人格的清浊分开处理。
在群体层面,则需要倡导一种新的对话文化,这种文化珍视求真高于求胜,看重理解先于批判。它要求参与者具备一种基本的逻辑素养,能够识别并抵制诸如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等常见的论证陷阱。同时,它也要求一种情感上的成熟,即能够在不认同对方观点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其人格的基本尊重,并愿意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与可能存在的错误。
对于构筑公共言论平台的机构与社会而言,则负有引导与塑造讨论风气的责任。这包括通过产品设计、社区规则与算法优化,鼓励那些深入、理性、富有建设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对立与情绪宣泄。教育体系亦应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将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与公共说理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加以系统性地培养。
总之,那种通过虚构对立面来进行批判的现象,是公共理性发展的严重障碍。它解构了对话的基础,即对共同事实的尊重与对逻辑规则的遵守。战胜这一隐形侵蚀者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回归到对话的本源:怀着真诚与谦卑,去努力理解我们所要批评的,然后,基于事实与逻辑,去进行严肃、负责的言说。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但却是维护一个健康、活力而理性的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前提。
创作日志:(坚持的第00604天,间断11天;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中国内陆某四线半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