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记忆刺刀(2/2)
画面定格在他那张被战火熏黑的面庞上——干裂的嘴唇紧抿,染血的绷带缠在额头,唯有那双眼睛燃烧着视死如归的坚毅。
下一秒,巨大的爆炸将画面染成暗红色,冲天而起的火光映照出他最后的身影,如同浴火的凤凰般壮烈。
这段影像后来成为抗战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瞬间之一,完美诠释了中国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右侧悬浮着修正推演线的蓝色全息投影,量子计算机构建的数字化战场正实时演算着未来防御系统的极限效能。
纳米级碳纤维防弹盾在0.3秒内完成分子自组装,数以亿计的六边形单元如蜂群般构筑起蜂窝状能量矩阵。
淡蓝色的电磁脉冲在防护罩表面形成流体力学般的虹彩波纹,其量子纠缠特性使防护罩能预判并抵消冲击动能。
弹道预测系统的全息界面上,代表流弹的红色轨迹在触及防护罩的瞬间被分解为无数金色矢量线,经过复杂的混沌计算后重新组合为安全路径。
数据流瀑布中持续闪烁着平民伤亡率:0%的翡翠色指标,旁边实时更新的防护效能系数已达99.8%,防御系统的AI核心正在日志中标注:
第1729次实战模拟,道德协议验证通过。
两道数据流如同咆哮的巨兽般在指挥台中央轰然相撞,猩红的光束裹挟着狂暴的能量,与幽蓝的量子电流激烈撕扯,迸溅出的火星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这些带电粒子在空中划出诡异的螺旋轨迹,时而聚合成耀眼的等离子团,时而又爆裂成细碎的光点,将整个控制室映照得如同风暴中的灯塔般忽明忽暗。
黎落瞳孔紧缩,倒映着这场危险的量子风暴,她额角的冷汗在闪烁的冷光下凝结成珠,顺着紧绷的下颌线滑落时,能清晰感受到皮肤下加速跳动的颈动脉。
数据流的每次碰撞都引发空间震颤,刺耳的电子嗡鸣声中夹杂着防护罩不堪重负的声,仿佛下一秒就会像薄冰般碎裂。
控制台的金属表面开始浮现蛛网状的静电纹路,空气中弥漫着电离后的焦灼气息,连呼吸都带着微弱的电流刺痛感。
当她的手指触及全息屏时,量子计算机突然输出震撼结论:
战术修正存活率提升61% 但精神传承强度下降至29% 建议维持历史原貌(置信度87.5%)
沙盘中央缓缓升起八百壮士的花名册全息投影,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名字在空气中微微颤动,如同被岁月拨动的琴弦。
每个名字下方都悬浮着两套相互交织的数据流:
上半部分是用褪色墨水书写的泛黄档案,斑驳的字迹间依稀可见当年战火硝烟,纸张边缘的焦痕暗示着它们曾从燃烧的指挥部中被抢救而出;
下半部分则是闪烁着幽蓝光芒的量子编码,由无数个跃迁的比特构成数字化的生命印记,这些跃动的光点正在以每秒千万次的速度重构着烈士们的数字基因图谱。
当夏河的指尖穿过全息光影,轻触杨慧敏这个名字的瞬间,整个系统突然迸发出时空错位的嗡鸣。
一段纯净的童声穿越八十载光阴骤然响起
——这是通过量子声纹重建技术,从1937年战地实况录音的量子噪声中提取修复的《歌八百壮士》。
声纹分析师们耗费了三个月时间,才从那些被炮火扭曲的电磁波里分离出这段珍贵的童声。
童声唱到中国不会亡的高潮处,恰好与三百公里外东海演习场电磁炮试射产生的12.7千赫兹声波形成完美共振,全息投影中的量子编码随之迸发出虹彩般的干涉条纹。
实验室的量子钟显示,此刻的时空曲率出现了0.3个普朗克单位的波动,那些交织的光纹在空气中勾勒出莫比乌斯环的拓扑结构,仿佛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神秘的共鸣。
墙上的全息年表突然开始自主翻页,1937年的战地照片与2049年的量子城市在时空中重叠闪现,直到三秒后才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