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模拟沙盘:铁血军魂 > 第122章 立体四行

第122章 立体四行(1/2)

目录

淞沪会战三维重建系统的尖锐警报声如一把无形的利刃,骤然撕裂了军事科学院凌晨三点的寂静。

刺耳的蜂鸣声中,黎落面前的量子沙盘突然泛起诡异的血色波纹,仿佛某种未知力量正在突破时空的界限。

1937年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立体投影与2025年东海联合军演的数字化战场在虚拟空间中剧烈碰撞,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数据产生了量子纠缠效应。

黄浦江的虚拟水系开始不受控制地奔涌翻腾,湍急的数据流如同历史长河般将两个相隔88年的战场冲刷融合,在沙盘中央形成了一个违背常规物理法则的克莱因瓶结构。

投影中,四行仓库饱经战火的砖墙纹理与现代化战舰的纳米级金属光泽相互渗透,88年前的手榴弹爆炸火光与未来电磁炮的蓝色等离子轨迹在数据流中交织缠绕。

整个沙盘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低频嗡鸣,量子处理器因过载而闪烁着危险的红色警示灯,空气中弥漫着臭氧电离的刺鼻气味。

时空湍流强度达到阈值!

林玥的加密终端突然发出刺目的红光,全息投影自动展开成两份截然不同的水文报告。

左侧泛黄的电子文档显示着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民国二十六年黄浦江潮汐记录》,页面边缘还保留着当年档案员手写的批注墨迹;

而右侧闪烁的实时数据流则是东海舰队最新传回的洋流监测图谱,量子加密标识显示这份报告三分钟前才完成解密。当她将两组数据叠加比对时,指尖突然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两个相隔八十三年的时空维度里,黄浦江潮汐与东海洋流的涨落曲线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合,智能系统计算出的误差率精确到令人战栗的0.88%。

更可怕的是,这个异常波动的时间戳与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首日的黄昏时分完全同步,就像有双无形的手正在缝合时空的裂缝。

夏江的虚拟形象在苏州河畔骤然凝固,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掐断了时间流速。

他背上那支德制毛瑟98k步枪在秋阳下折射出幽蓝的金属光泽,枪管上密布的纳米级刻痕在量子扫描仪的显微视野中呈现出惊人的细节

——这些微米级的磨损纹路不仅与军事博物馆珍藏的524团1营敢死队武器档案完全匹配。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连扳机护圈内侧那道因长期摩擦形成的月牙形刮痕,其锯齿状边缘的微观起伏都与真品保持着原子级别的相似度。

当系统深度解析他的战术动作时,军事数据专家们发现了超越物理常识的现象:

他每个战术动作的肌肉记忆都精确复刻了历史。匍匐时手肘保持的45度内收角度,恰好能避开闸北仓库二楼机枪射界;

膝盖30度的弯曲幅度,完美符合四行仓库混凝土碎石的隐蔽高度;就连脖颈那看似随意的15度偏转,都精准对应着当年日军探照灯的扫描盲区。

这些参数与谢晋元团副战地日记中记载的凌晨潜行侦察行动数据形成时空悖论般的镜像对称,就像两个相隔83年的灵魂通过量子纠缠共享着同一套战斗本能,在数字世界里重现了那场血肉铸就的传奇。

启动伦理审查协议!

黎落猛地拍下量子沙盘的紧急制动键,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指节处绷出几道青筋。

随着一声刺耳的电子蜂鸣,全息投影空间剧烈震颤,如同被无形巨斧劈开般裂出一道幽蓝的数据峡谷,裂缝边缘跳动着不稳定的量子编码,像无数条发光的蜈蚣在疯狂爬行。

左侧悬浮着八百壮士当年浴血奋战的防御工事三维扫描图,斑驳的沙袋里似乎还残留着硝烟的气息,扭曲的铁丝网上挂着几缕破碎的军装布条,布满弹痕的混凝土墙保持着历史原貌,连弹孔边缘放射性裂纹里凝固的血珠都清晰可辨;

右侧则是AI推演的优化版布防方案,精密排列的自动化炮台泛着钛合金的寒光,能量护盾发生器像水晶簇般层层叠叠,冷冽的金属光泽中不时闪过几道猩红的战术路径指示线。

两个时空的军事模型在峡谷中央轰然相撞,迸发出的不是普通火花,而是由离散量子比特构成的瀑布状光流,每簇火星都在空中凝成泛黄的老照片

——那是当年守军留下的弹道轨迹数据,有些弹道尽头还黏连着发黑的血迹组织扫描图,在量子力场中不断重组、破碎,照片里年轻士兵惊恐的面容与AI生成的战术标记重叠在一起,仿佛在无声控诉着算法对历史的亵渎。

整个沙盘开始渗出淡蓝色的伦理警报波纹,像滴入清水中的墨汁般在空气中缓缓晕开。

王锐的特战小组正在东海演习场进行例行的战术协同演练,队员们熟练地穿梭在模拟城市废墟间,激光模拟器在防弹头盔上投射出逼真的交战数据。

突然,一阵刺耳的电磁蜂鸣声划破天际,所有人感到皮肤表面传来诡异的刺痛感

——他们身上价值百万的数字化迷彩作战服开始不受控制地蠕动,纳米级像素单元像被无形之手撕扯般扭曲变形。

那些本应随环境自动调节的光学迷彩模块,此刻竟诡异地重组为1937年国民革命军特有的青灰色粗布纹理,粗砺的棉麻质感甚至透过战术手套传递到指尖。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佩戴在耳道内的骨传导耳机突然爆发出尖锐的电流啸叫,随后整个小队十二台单兵战术电台同时传出带着吴语腔调的加密电文:

闸北最后堡垒呼叫租界观察点,现存弹药基数7.92毛瑟枪弹1240发,马克沁机枪弹链12条,手榴弹43箱......

这串精确到个位数的军械汇报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捷克式轻机枪点射声和迫击炮落地的闷响。王锐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作为军史爱好者,他瞬间识别出这种特殊的五位数加密编码正是淞沪会战时期特有的雨花台密本,而背景音里那挺节奏独特的马克沁机枪,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里那盘标注着1937.10.27 四行仓库西墙的蜡盘录音完全吻合。

冷汗顺着他的脊椎滑下,这些早已随着八百壮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电波信号,此刻正以21世纪跳频加密技术都难以解释的方式,清晰回荡在数字化战场的通讯网络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