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破了他们的局(1/2)
朝堂之上,死一般的寂静。
这寂静,比渭水之畔的喊杀声更令人心悸。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手持玉笏、身形瘦削却气势逼人的文臣身上——长史,杨仪。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针,精准地刺向殿中另一人,前军统帅,姜维。
“启奏陛下!”杨仪朗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渭水大捷,诚然可喜。但从敌酋幽冥身上搜出的布防图,亦是给我等敲响了警钟!潜龙余孽亡我之心不死,其渗透之深,防不胜防!”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锐利如刀,直刺阶下的姜维。
“姜维将军虽忠于今主,然昔日在天水降蜀,终究是迫不得已。近来臣屡闻,其旧部故交仍有书信往来,美其名曰‘叙旧’,实则暗通款曲,谁人能知?更有甚者,曾见其深夜独坐帐中,默诵魏国兵书《兵钤》!此书乃曹魏枢密之学,姜将军夜半重温,是为何意?”
“轰!”
杨仪此言一出,整个大殿仿佛被投下了一枚惊雷,瞬间炸开了锅。
群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汇成一片嗡鸣。
姜维是降将,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与魏国故旧有联系,也并非完全的秘密。
但这些平日里可以被功勋和信任所掩盖的“瑕疵”,在“布防图”这等惊天阴谋的背景下,被杨仪骤然放大,立刻变得无比刺眼!
“杨长史言之有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一名御史立刻出列附和。
“长安之战,乃国运所系,不容半点差池!主帅人选,必须是绝对清白可靠之人!”
“请大都督明察,暂夺姜将军兵权,以待查证,方是稳妥之举!”
一时间,数名平日里与杨仪亲近的文官纷纷出列,言辞恳切,矛头直指姜维。
他们巧妙地将对姜维的攻击,包装成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
风暴中心的姜维,自始至终立于阶下,身躯挺得笔直,如一杆标枪。
他英武的面庞上血色尽褪,一片铁青,紧握的双拳因极力克制而微微颤抖。
但他一言不发。
林默将一切尽收眼底。
他清晰地捕捉到了姜维眼神中的情绪——那不是被人诬陷的愤怒,而是一种更深沉的、被最敬重信赖之人当众剖开旧日伤疤的刺痛与悲凉。
这眼神,让林默心中猛地一震。
他瞬间忆起了前世史书中的那个姜维。
那个在蜀汉灭亡之后,依然试图用“诈降”之计复兴汉室,最终孤身一人,手刃数名魏将,力竭而亡,被剖开的胆“大如斗”的悲情英雄。
他的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忠诚,却始终被“降将”的出身所困,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一世,我既在此,岂能容此悲剧重演!
林默心中念头电转,面上却不动声色。
他知道,此刻若是强行力保姜维,只会加深文武之间的裂痕,正中杨仪下怀;可若是真的顺水推舟去“查证”,那更是对一名忠臣最残忍的羞辱,是亲手将一把刀递给了真正的离间者。
信任,不是靠查出来的。
“都静一静。”
林默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殿内的所有嘈杂。
他没有看杨仪,也没有看那些附议的官员,目光只是平静地落在姜维身上。
“姜维。”
“末将在。”姜维抬起头,声音沙哑。
“渭水之战,你居功至伟。臣请陛下,擢升其为征西将军,总领陇西战事,还望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杨仪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他没想到林默非但不削其兵权,反而当众加封!
“万万不可!”杨仪急声道,“此时擢升,恐人心不服,军心动荡啊!”
“人心?”林默嘴角勾起一抹冷意,“我蜀汉将士之心,是靠沙场浴血的功勋凝聚,还是靠诸位在朝堂上的捕风捉影?”
他目光扫过杨仪等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我只知,谁为我大汉流过血,谁就是我的袍泽兄弟。谁想在背后捅我兄弟的刀子,谁就是我的敌人!”
一番话,掷地有声,霸道无匹!
殿内武将一系无不精神大振,而杨仪等人则面色涨红,一时语塞。
然而,林默却话锋一转。
“不过,杨长史的担忧,也并非全无道理。长安之谋,事关重大,确需万全之策。”他看向姜维,缓缓道,“陇西决战的详细方略图,以及调动兵马的虎符,已尽数备好,藏于密匣。我命你,即刻启程,将此物独自押运至渭水前线大营。”
“独自?”姜维一愣。
“对,独自。”林默的语气不容置疑,“不派一兵一卒护卫,只准你带贴身亲随十人。你,可敢接令?”
这道命令,比刚才的加封更具爆炸性!
让一个正被质疑忠诚的降将,独自押运关乎一场大战役命脉的军机要图和兵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