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废品站的 “生意2”(2/2)
交流站开业的第一天,就挤满了人。东部的普通居民老张,手里拿着一个自己打磨的金属工具箱,想换一些西部的向日葵种子。“我儿子在西部共生农场工作,” 老张笑着说,“我想给他寄点种子,让他在农场里种上,也算是我为西部的共生出点力。” 董明通过共生网络,很快联系到了西部的一个牧民,牧民正好需要金属工具,双方约定好通过空间传送阵交换物资。
北部的牧民巴图,坐着悬浮车来到交流站,手里拿着一捆刚剪下来的羊毛。“我想换一些中部的玉佩碎片,” 巴图说,“草原上有些地方还有轻微的黑暗残留,想用玉佩碎片净化一下,让羊群能在更安全的地方吃草。” 陆瑶用幻象能量展示了玉佩碎片的使用方法,还帮巴图联系到了中部试点的居民,双方愉快地完成了交换。
最热闹的还是张奶奶的桂花糕摊。孩子们围着摊车,叽叽喳喳地要吃桂花糕;老人们坐在摊车旁的木凳上,一边吃着向日葵籽饼,一边聊着各地的共生故事;觉醒者工匠们则拿着艾草茶,和普通居民讨论着工具的使用技巧。张奶奶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吃我做的糕,以后我每天都来摆摊,让大家都能尝到共生的甜。”
苏晓看着热闹的交流站,心里满是温暖。她走到废品站的老磨盘旁,磨盘上还放着一些没来得及收拾的桂花粉,阳光透过竹门洒在磨盘上,像撒了一层金粉。她想起妈妈当年在这里煮桂花糕的场景,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磨盘旁玩耍的日子,突然觉得,废品站的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共生理念的延伸 —— 从 “守护的家园” 变成 “共生的枢纽”,从 “自己人的温暖” 变成 “所有人的包容”。
“妈妈,您看,” 苏晓轻声说,指尖轻轻拂过磨盘上的纹路,“废品站现在变成了共生交流站,各地的居民都来这里交换物资、分享故事,您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当天晚上,交流站关门后,居民们还意犹未尽。他们坐在废品站的院子里,围着篝火,分享着白天交换物资的趣事,唱着改编后的《共生谣》。张奶奶煮了一大锅桂花粥,分给大家吃;李大叔拿出自己修好了的能量工具,给大家展示;董明和陆瑶则用幻象能量,在院子里制造了一片虚拟的向日葵田,田地里的向日葵花盘朝着篝火的方向,像在和大家一起庆祝。
苏晓看着眼前的一幕,突然明白,废品站的 “生意” 不是简单的物资交换,是普通人和觉醒者心与心的交流,是各地共生理念的碰撞,是 “普通人的序列” 最鲜活的体现。只要这个交流站一直存在,只要大家还愿意一起分享、一起帮助,共生的种子就会在更多地方发芽,共生的温暖就会传到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