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再分粮(1/2)
林家村晒谷场上,属于村民的金色山峦渐渐矮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满载而归、洋溢着喜气的板车、驴车、独轮车,吱吱呀呀地驶向村中各处。
空气中残留的麦香混合着汗水的咸味,是丰收最踏实的注脚。
然而,晒谷场的热闹并未散去。
在林永年示意下,保安团迅速清理出场地中央,另一批截然不同的靛蓝色麻袋被迅速搬运上来。
这批麻袋的堆放,少了些随意堆叠的“金山”气势,却多了几分规整与秩序。
它们属于另一群人——领航者公司工业区的工人们。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数百名穿着统一靛蓝色粗布工装、头戴柳条安全帽的汉子和健壮的妇人,在赵守仁的带领下,排着稍显松散却精神抖擞的队伍,走进晒谷场中心。
他们的脸上同样带着期盼,但那份激动中,更多了几分属于“工人”的自豪与踏实。
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佃农,他们是操作机器、烧制水泥、织染布匹的“领航者”!
林永年站在高台上,此刻他已脱去了方才分粮时略显家常的布衫,换上了一件深灰色立领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领航者”徽章。
他目光扫过台下这些为他工业帝国添砖加瓦的骨干,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
“林家村的乡亲们,粮已分毕!现在,轮到我们领航者工业区的兄弟姊妹们了!”
台下工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与村民的欢呼不同,这声音更齐整,带着一种集体的力量感。
“自工业区开建以来,诸位不畏艰辛,日夜赶工!龙窑的火没熄过,水泥窑的烟没断过,织布机没停过!是你们的汗水,浇铸了这十里厂区!”
林永年的话语铿锵有力,“公司初创,百业待兴,然林某与公司同仁深知,无工友之辛劳,便无领航者之今日!故今日,亦按人头分粮!不分男女老弱,凡登记在册之领航者正式员工及其直系家眷,每人——五百斤普麦!”
“领航者万岁!”
“林县长仁义!”
工人们的欢呼声浪比村民更甚,甚至有人激动地将安全帽抛向了空中!
赵守仁站在队伍最前,这个昔日面黄肌瘦的陶匠,如今已是水泥窑的大师傅,他用力拍着巴掌,眼眶微红。
他一家三口(妻子、儿子),这一下就是一千五百斤粮食!
这不仅仅是活命的保障,更是对他这份“工人”身份的至高认可!
是领航者公司给予他们这些“卖力气”的人,前所未有的尊严!
“念到名字的工长或户主代表,凭工牌及户册,上前领粮!”石头再次拿起一份名册,这次是工业区的花名册。
保安团和部分工友代表负责分发。
“赵守仁!户主!家眷二人!合计三人!一千五百斤!”
赵守仁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大步上前,将带着体温的工牌和盖有公司印章的户册递给石头核验。
看着四个沉甸甸的麻袋被抬到他带来的平板车上,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粗糙的布料下饱满的麦粒,声音有些哽咽:“谢林县长!谢公司!”
这声感谢,发自肺腑。
他知道,没有领航者,没有林永年,他们全家可能还在到处逃荒。
“王铁柱!户主!家眷两人!一千五百斤!”
“李秀兰(织布厂女工)!户主!家眷母亲一人!一千斤!”当念到女工名字时,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善意的欢呼和掌声。
李秀兰红着脸,却骄傲地昂着头,推着独轮车上前。
她一个女子,靠自己的双手在织布厂站稳了脚跟,如今也能堂堂正正为家里挣回一千斤粮食!
这份独立和尊严,价值远超粮食本身。
工业区的分粮,效率更高。
名册清晰,身份明确。
一辆辆属于工人的板车、独轮车也满载着金色的希望,驶向他们在工业区附近新建的、更规整的工人宿舍区。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和林家村村民相似的幸福,却又多了一份属于“产业工人”的集体归属感和对未来的清晰预期——跟着领航者,有奔头!
而晒谷场的边缘,那群以工代赈的灾民,此刻内心的震撼和渴望,已如燎原之火,再也无法遏制!
如果说林家村村民的分粮,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富足、仁义、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根”,那么眼前工业区工人的分粮,则为他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触手可及的“通天梯”!
“看见没!看见没!”一个年轻力壮的灾民汉子,激动地抓住同伴的胳膊,指着正推车离开的李秀兰,“那…那是个女工!女人!也分了一千斤!她娘也有五百斤!按人头!真真的按人头分!不分男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