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机括裂长空,弩鸣震山谷(1/2)
“咻!”
寨后山谷的回声尚未散尽,第二支弩箭已穿透百步外的铁甲。
“铛!”
一声脆响如冰击铜盆,震得人耳膜发麻。
崖壁上的野山羊惊得蹬落碎石,滚进灌木丛惊起一片翅声。
苏瑾捧着图纸的手微微发抖,不是恐惧,是难掩的激动。
桑皮纸边角被汗濡湿,朱砂标注的机括尺寸还带着墨香。
第三支试射的“三段式连弩”箭尾白羽仍在嗡嗡震颤,箭杆深深钉入崖壁,石屑顺着箭杆簌簌坠落,在地面积成一小撮白灰。
他快步数着步数,试射区到崖壁整整一百五十步,比旧连弩远了五十步!
更惊人的是穿透力:箭簇竟从两层叠放的铁甲间钻过,还挂着撕裂的铁屑。
“成了!真的成了!”
负责锻造的刘三扔掉铁锤,锤头砸在铁砧上弹起,发出“哐当”余响。
他满手油污地抹脸,煤灰蹭得满脸都是,只剩双眼亮得像藏着两簇火苗。
“王爷画的这图纸,神了!”
他想去摸连弩,手伸到半空又猛地缩回,指节捏得发白,生怕油污弄脏这比闺女脸蛋还金贵的物件。
山谷里的工坊刚搭了半个月,石墙尚未抹泥,风穿堂而过时呜呜作响,像支漏风的陶埙。
但简陋棚屋里已垒起十几个铁匠炉,火光映得屋顶茅草泛着橘红。
士兵与流民轮流当班,拉风箱的壮汉赤着胳膊,古铜色脊梁淌满汗珠,滴在铁板上“滋啦”成烟,混着煤烟飘向谷口;打磨机括的独眼老工匠眯着眼,锉刀在青铜部件上划出火星,每一下都精准如绣花,火星烫穿补丁袖口也浑然不觉。
顾北站在试射区,捏着半截旧连弩的断箭,锈迹斑斑如废铁,箭头磨得圆钝,仅能勉强穿透单层皮甲。
他望向崖壁上的新弩箭,三棱箭头寒光可鉴,尾翼用鹅毛根削成,浸过桐油韧劲十足;箭杆是黑风寨特有的硬木,比旧箭粗一倍,纹理致密如拧在一起的钢线,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三段式机括,省力三成,射程加五十步,装箭速度快一倍。”
顾北抚摸着连弩的青铜机括,上面的纹路经他反复测算,单是传动齿轮比例就画废了二十多张纸。
阳光透过棚屋缝隙照在他手上,指腹的厚茧是连日画图、敲打部件磨出来的。
“这才配叫镇北军的家伙。”
苏瑾凑过来,指着图纸上的齿轮结构蹙眉,指尖敲着“三弓联动”的标注:
“改成三弓后力道确实大了,但拉动会不会太费劲?”
“去年有新兵拉旧弩挣断了胳膊筋,养了三个月才好。”
“试试便知。”
顾北对旁边的陈小三道,“你来拉。”
陈小三才十六岁,个头刚过顾北肩膀,力气在士兵里算小的。
上次搬粮一次只能扛半袋,还得歇三回。
他走到连弩前深吸口气,双手握住机括把手时仍在打鼓。
往日拉旧弩得憋足劲涨红了脸,有时还得同伴搭手。
可这次刚用力后拉,机括“咔哒”一声便到位,轻松得像拉自家木门,甚至能腾出一只手挠头。
“真……真轻!”
陈小三瞪圆眼睛,反复拉动几次,机括开合声清脆如碎冰。
他脸上的惊奇藏不住,“王爷,这咋做到的?跟有巧劲似的!”
“这就是齿轮的用处。”
顾北蹲下身指着连弩底部的齿轮,青铜齿牙在阳光下反射碎光。
“大齿轮带小齿轮,省力不省功。”
“但在战场,快一步就能多杀一个敌人,多活一口气。”
他示意陈小三装箭,“对准那边的稻草人。”
一百五十步外的崖下,立着穿漠北铁甲的稻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