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被沈家抛弃后,真千金她马甲炸翻全球 > 第124章 文物修复大师听雨

第124章 文物修复大师听雨(2/2)

目录

这可不是看几本鉴定书就能解决的场合,这是需要数十年手上功夫和深厚学养支撑的实战!

书画修复部的主任,一位姓李的研究员迎上前,脸上带着客套而勉强的笑容:

“砚松,这位就是……阮糖阮小姐?”

“是的,李主任。这是我妹妹,阮糖。”阮砚松介绍道,语气坚定。

阮糖穿着简洁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深色长裤,长发松松挽起,不卑不亢地开口:“各位老师好。”

一位心直口快的老专家忍不住开口:

“阮小姐,你……以前独立处理过唐代绢本的修复吗?

这《照夜白图》非同小可,万一……”

阮糖没有直接回答,她的目光已然被案台上的古画完全吸引。

那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而深邃,仿佛穿透了千年时光,在与画作本身进行无声的交流。

她缓步上前,在得到李主任略显犹豫的首肯后,从随身携带的一个朴素帆布包里取出一双白色细棉手套,动作流畅地戴上。

她没有立刻动手,而是俯身,屏住呼吸,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仔细审视着损伤处的每一根断裂纤维、每一片剥落的颜料,以及周边绢素的经纬走向和色泽变化。

她伸出手指,在距离画面极近处悬空感受,似乎在捕捉某种微妙的能量场。

片刻后,她直起身,对旁边的助手轻声吩咐,

“麻烦,请给我侧光打灯,再要一些纯度最高的蒸馏水,还有……最细的鼠须笔和几样基础矿物颜料。”

助手看向李主任,李主任看了看一旁目光鼓励的王院士,终于点了点头。

设备与材料备齐,阮糖调整灯光角度,让光线几乎平行射向画面,仔细观察损伤处的微观阴影。

她又用最细的棉签蘸取微量蒸馏水,在画心不起眼处极轻地点触,测试绢素的吸水性、韧性和颜料的稳固程度。

这一系列动作沉稳、专业,不带一丝多余,让原本心存轻视的专家们稍稍收敛了神色,不由自主地靠近了些。

阮糖拈起一枚特制的、细如牛毛的挑针。

这是她根据资料自己打磨的,手腕悬空,力道轻柔得如同羽毛拂过,开始清理断裂处的杂质和翘起的细微纤维。

动作精准、稳定,每一次下针都恰到好处,既消除了隐患,又丝毫未伤及原画绢素。

清理完毕,她换了一把微型刮刀,蘸取自己现场用古法调配的、与原画绢素底色完美融合的补绢浆料,用刀尖以一种近乎刺绣的细腻手法,将浆料一点点填入裂缝。

她利用手腕的巧劲,让浆料充分渗透到纤维内部,表面却只留下极薄近乎无形的一层。

然后是最考验功底的补笔。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呼吸都放轻了。

阮糖换上一支极品鼠须笔,在色碟中耐心地调试着墨色与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

她调试的过程异常缓慢,反复与原画残留色迹比对,在不同光线下观察,直到颜色达到近乎完美的融合。

她深吸一口气,执笔的手稳如磐石。

笔尖落下,并非生硬地填补空白,而是顺着原有笔断意连的线条气韵,以一种引导而非创造的方式,轻轻接笔。

她的笔触灵动而内敛,仿佛不是自己在画,而是让画中原本被中断的生命力,通过她的笔尖重新流淌,连接起来。

破损的鬃毛线条在她笔下逐渐恢复连贯,那股照夜白马特有的桀骜与勃发之气,重新凝聚、喷薄欲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