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指物成诗(1/2)
河岸边,一排长桌早已铺开,上面摆放着上好的笔墨纸砚。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墨身上。
苏墨走到书案前,挽起袖子,神态从容。恰在此时,一阵晚风吹过,河岸柳枝摇曳,带来一丝凉意。
“既然起风了,那我这第一首,便写《风》。”
说罢,苏墨悬腕运笔: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成,笔搁。
一旁负责抄录展示的书童立刻上前,将诗作高声诵读一遍,然后悬挂于旁边的木架之上。
诗作一出,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惊叹声。
这短短二十个字,将风的无形力量与四季变化描绘得生动传神,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一首绝佳的咏物五绝。
见状。
马天赐和冯忠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不屑。
侯语堂和公孙天纵也皱起了眉头,对于苏墨能顷刻成诗感到十分震惊。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可真是难得的好句啊,全诗二十字,通篇无一风字,却处处透出风的灵动,好诗!”
在场的其他诗家才子全都对这首风给出了很高的评奖。
苏墨此刻完全不去理会其他,转而走到第二张纸面前,淡然道:
“诸位可曾听到这蝉鸣?其声清越,居高而传远。”
“我这第二首,便咏《蝉》。”
说罢,他再次挥毫: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书童再次诵读悬挂。
此诗一出,刘天衣的眼睛顿时亮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喻人,品格自见,不依附,不谄媚,自有声名远播之因。”
“此诗格调高洁,已得咏物诗之精髓。”
苏墨笔不停歇,抬头看了看依旧有些炎热的夏日傍晚,继续道:
“如今盛夏炎炎,暑气未消,我这第三首,便写一写这夏日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第三首诗写成,本来还窸窸窣窣的人群,全都静止了。
现场所有的目光无一例外,全部聚集在了苏墨的笔尖上。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么趣味横生?如此诗趣,如此佳句,今日当真诗开眼了。”
苏墨写罢,不做一丝停留。
抬头望向西边天际,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
他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提笔道:
“时下日薄西山,不由想起前日游原之遇,心中偶有所感,便写下这第四首。”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下,不光是在场的一众才子不淡定了,围观着久久不愿离去的百姓们也都动容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短短十字,仿若照出千古怅惘愁绪……”
而刘天衣也当即坐不住了,快步走到书案前,拿起苏墨刚刚写就的几首诗,反复品鉴。
“只一句只是近黄昏,便道尽人间多少无奈与眷恋,多少愁绪与感慨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