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花楼织机和开垦田地(1/2)
造织机的事,陈远没有多做解释。
只是让李村长去县衙花几百文弄了个商贴,这是开工坊的凭证。
然后又让张大鹏和侯三去寻有手工的木匠,不需要技艺高超,能刨木头,造木条就行。
最后,陈远又在村里转悠,花钱从几户人家手里,买来了几台破旧的纺车。
纺车的功能是将沤好的麻,弄成麻线。
改良无需太多。
只需要加上了几个轮轴和传动装置,就可以变成了一次能同时纺出好几根麻线的“多轮纺车”。
效率,直接翻了好几倍!
而这,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的重头戏,是织机。
大周朝的织机,还停留在华夏汉代前,斜织机的水平。
一人一机,效率低下,能织出的花样也极为有限。
陈远要造的,是花楼织机!
这是一种结构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织布机,是华夏古代最先进的织布机之一。
它需要两人协作织布。
一人在下引梭打纬,一人高坐花楼之上,提拉花束综,控制经线开口。
虽然花楼织机的操作人员增加了一人,但是织制花纹的效率和织物水平都大大提高了。
根据史料记载。
花楼织机大约在唐代晚期亦已出现,可名气却在宋朝才达到顶峰。
最大的花楼织机,一共有多达1800个构件,适应大型、复杂、多彩、各种织物纹样的织造要求。
陈远自然不是要造这种大家伙。
那东西太超前,也太复杂。
他要造的,只是一个简化版的小花楼织机。
织不出大型复杂的布匹是没错,但对付民间市场,足够了。
当然。
单单是小花楼织机,也不够。
织机的关键零件,是织布的投梭。
对此,陈远也进行了改良。
虽然因为材料限制,造不出带弹簧的,无法达到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飞梭。
但经过巧妙的结构调整,效率也远非现在的投梭可比。
……
夜里。
在滋润了叶家三女,让她们沉沉睡去后。
陈远进入了随身小空间。
摊开纸张,开始绘制图纸。
整体的花楼织机绘制,并不算难。
真正麻烦的,是为了保密,他不能把完整的图纸拿出去。
必须将一台织机,拆分成上百个独立的零件,分别画出来,再打乱编号,交给不同的木匠去做。
这样一来。
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这些零件拼起来会是个什么东西。
这工作量,是巨大的。
而且,这个世界的度量衡,与他所知的完全不同。
一尺,一寸,都需要重新换算。
好在他有那个无限电量的平板,里面的“计算器”功能,成了此刻最大的助力。
一个个零件,一条条木杆,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
每一个榫卯的位置,每一个孔洞的大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饶是如此。
也足足花了五六个时辰的时间,才将所有图纸绘制完成。
……
第二天。
侯三和张大鹏领着十几个木匠来到了工坊。
这些木匠大多是附近村子的,手艺平平,平时也就接些修补桌椅,打制农具的活。
一听说东溪村这边有大活,按件计钱,工钱给得痛快,便都赶了过来。
陈远将那些画好的图纸,分发下去:
“每张图纸上都写着尺寸,你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图纸,回去后,把这些木条零件给我分毫不差地做出来。”
木匠们接过图纸,一个个都看傻了。
“陈伍长,这是啥玩意儿?”
“一根长杆上凿了十几个不对称的孔,这能干啥?”
“陈伍长,您这画的是不是太……笼统了?连个整体的样子都没有,我们怎么做?”
“别问那么多,照着做就是了!”
张大鹏在一旁吆喝着:“伍长给钱爽快,好好干活,少不了你们的工钱!”
陈远也道:“只要你们做的好,做的精,我还会另外给予奖赏!”
一听做的好,除了工钱,还有赏钱拿。
工匠们纷纷咬牙应道:“好嘞。”
付了定金后。
这批工匠便赶忙回各自村里,寻找合适的材料开工了。
当然。
最关键,最核心的几个零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