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134章 记忆犹新

第134章 记忆犹新(1/2)

目录

陈如轩靠在办公椅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手机壳边缘,上面还留着云南学生画的火箭简笔画拓印,粗糙的线条里藏着滚烫的期盼。

窗外的夕阳正缓缓沉落,金色的光线穿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落在那份摊开的财务报告上,80%的净利润增长数字被镀上一层暖光,却不及农村地区35%复购率那行字更让他心头温热。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想起创业初期挤在民房里办公的日子,那时团队只有七八个人,白天跑市场找需求,晚上窝在狭小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常常通宵达旦却没人喊累。

那时有人劝他做高端医疗设备,利润率高、回款快,不用在基层市场耗费精力,他却摇了摇头,想起老家乡镇卫生院里陈旧的设备,想起村里老人因为误诊耽误病情的惋惜,便觉得脚下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初夏的暖意,吹动了办公桌上那面XZ那曲县医院送来的锦旗,藏汉双语的字迹在光线下格外清晰,“科技普惠暖高原”几个字,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

手机屏幕亮起,是云南那位画火箭的学生发来的作文照片,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作文里写着“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造一艘最棒的火箭,带着陈叔叔的科普平台,去太空给更多小朋友讲课”,末尾还画了一个咧嘴笑的太阳。

陈如轩忍不住笑了,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回复了一句“加油,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发送成功的瞬间,仿佛看到了孩子收到消息时蹦蹦跳跳的模样。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秘书端着一杯温水走进来,轻声说:“陈总,欧洲合作方的视频会议还有十分钟开始,技术部和市场部的同事已经在会议室等候了。”

他点点头,把手机揣进兜里,拿起椅背上的外套,转身时瞥见了墙上挂着的福布斯榜单截图,“以技术为刃,破地域之界;以普惠为心,暖万家灯火”的评语,像一句无声的鞭策,提醒着他初心未改。

走进会议室,技术部的同事正围着屏幕讨论帕金森患者辅助护理设备的量产细节,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键盘敲击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却不显得杂乱,反而透着一种齐心协力的笃定。

市场部总监见他进来,立刻递上一份海外市场拓展方案,指着非洲地区的销售数据说:“陈总,低带宽教育平台在非洲的反响特别好,当地政府希望我们能再派一批技术人员过去,优化离线缓存功能,适配更多偏远学校的需求。”

陈如轩接过方案,仔细翻看着,看到方案里特意标注了“优先解决农村学校网络难题”的条款,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一直强调,做技术不能只看商业价值,更要看能帮到多少人,这个团队显然记住了。

视频会议接通,德国养老集团的负责人出现在屏幕上,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陈总,我们的养老院已经用上了贵公司的智能护理设备,老人们都很喜欢,尤其是语音交互功能,即使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能轻松操作。”

屏幕另一端,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着镜头挥手,其中一位老人拿着设备演示起来,用方言说着“测量血压”,设备立刻精准响应,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血压数值,还同步播放了温和的健康建议。

陈如轩看着这一幕,想起华为团队升级的方言识别功能,准确率达到99%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方言采集和模型优化,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科技普惠最动人的地方。

会议进行到一半,技术部负责人突然收到一条消息,忍不住轻声欢呼起来:“陈总,AI健康管理APP的下载量突破300万了!用户评论里,有很多老人说终于能自己管理健康了,子女也能远程放心。”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轻的掌声,陈如轩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在APP里增加更多适老化功能,比如语音播报体检报告、一键呼叫急救服务,让老年人用得更安心。”

会议结束后,同事们陆续离开,技术部负责人留下来,递上一份罕见病诊断模型的优化报告:“陈总,我们根据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的反馈,对模型进行了调整,现在对超罕见遗传病的识别速度又提升了20%。”

陈如轩翻看报告,看到那个全球仅报道过12例的罕见病患者的最新复查数据,症状改善率已经达到85%,忍不住感慨:“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创造多少财富,而是能给困境中的人带来多少希望。”

送走技术部负责人,他独自一人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像星星撒落在人间,他想起XZ那曲县医院的院长说,现在当地群众主动体检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倍,“在家门口做体检”成了常态。

他想起云南大山里的学校,科学课平均分提升了30分,还有3名学生在省级科技竞赛中获奖;想起非洲农村的孩子们,通过离线缓存的科普课程,第一次知道了宇宙的浩瀚;想起基层医院的医生们,靠着AI系统成功诊断出疑难病例,避免了误诊误治。

这些碎片化的画面在脑海里交织,像一部温暖的电影,每一帧都让他觉得,所有的坚持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创业多年,他从未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那些藏在偏远角落的需求,那些被忽视的声音,才是他前行的最大动力。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国家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发来的消息,说基层医疗模式的推广方案已经初步拟定,下周会组织专家论证,医保报销的细节也在进一步细化,争取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实惠。

他回复了“辛苦”二字,心里却泛起一丝急切,他希望这些政策能尽快落地,希望AI诊断设备能走进更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希望健康筛查不再有门槛,希望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拥有平等的健康权。

起身走出会议室,走廊里传来员工们的讨论声,有人在说下周要去云南跟随央视记者拍摄,有人在准备全球医疗科技大会的演讲材料,还有人在讨论给山区学校捐赠设备的细节,每个人的声音里都透着昂扬的斗志。

他走到研发部的实验室门口,透过玻璃门看到工程师们还在忙碌,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代码和数据,新一代手术辅助系统的调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屏幕上显示着复杂心血管手术的模拟动画,成功率又提升了一个百分点。

陈如轩没有推门进去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看着那些年轻的身影在电脑前专注投入,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跃,仿佛在编织着一张名为“希望”的网。

实验室里的灯光明亮而柔和,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汗水,也照亮了桌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标注,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尝试与打磨,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坚持。

他想起当初招募这些工程师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基层市场,放在那些利润微薄却需求巨大的领域,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技术如果不能服务于人,再先进也没有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