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87章 产教融合(求订阅)

第87章 产教融合(求订阅)(1/2)

目录

诚信监督小组和创新奖励基金的设立,让公司氛围为之一新。

“这不仅是为了防范风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让创新茁壮成长的土壤。”陈如轩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如是说。

周副总紧接着宣布了首个重大举措:“我们将与省里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智农未来’联合培养计划。”

市场部负责人刘晓华补充道:“这个计划旨在为我们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培养专门的技术服务和推广人才。”

技术骨干林晓主动请缨:“陈总,我希望能担任校外导师,把我们的实战经验带进课堂。”

“太好了!”陈如轩赞许道,“这正是我们回馈行业、培养新生力量的好机会。”

一周后,陈如轩亲自带队前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合作。

院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贵公司的‘智农3.0’系统我们早有耳闻,非常欢迎这样的产教融合项目。”

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提出:“我们可以共同开发一套针对智慧农业的课程体系和认证标准。”

“我们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共建实训基地。”陈如轩当场表态。

教务处长高兴地说:“这能极大提升我们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他们需要这样的前沿技能。”

合作意向很快达成,首个“智农班”将面向大三学生招募。

消息一出,报名异常火爆。

刘晓华在面试学生时问道:“你为什么对智慧农业领域感兴趣?”

一名学生认真地回答:“我来自农村,想用新技术帮助家乡的农业发展,这比单纯回家种地更有意义。”

另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这是农业的未来,我想成为第一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最终,三十名优秀学生组成了首届“智农班”。

林晓为他们上了第一堂课:“技术不只是代码和硬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土地和农民的需求。”

学生们深入公司实习,参与真实的项目。

一名实习生在工作中发现:“系统提示信息对农民来说还是太专业了,不容易理解。”

技术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和操作建议。

实习结束后,多名学生收到了公司的入职邀请。

陈如轩对周副总说:“我们要扩大这个计划,明年争取与更多院校合作。”

同时,公司内部启动了“员工成长路径计划”。

人力资源部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和管理双通道发展体系。

一名年轻工程师找到陈如轩:“陈总,我对农业无人机技术很感兴趣,公司能支持我深造吗?”

“当然可以!”陈如轩肯定地回答,“创新基金可以资助你的研究项目。”

公司还设立了“农民讲师”项目,邀请像老杨这样的熟练用户培训新用户。

老杨高兴地接受邀请:“没想到我种了一辈子地,还能当上老师!”

大娘也成了村里的“系统辅导员”,帮助其他村民使用系统。

她自豪地说:“现在我孙子都说奶奶是个科技通呢!”

一年后,首届“智农班”学生毕业,全部顺利就业。

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激动地说:“这个项目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陈如轩作为特邀嘉宾致辞:“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将继续投入教育,为智慧农业培养更多生力军。”

公司因此获得了“产教融合优秀企业”称号。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

周副总总结道:“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我们新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产教融合优秀企业”称号的那天,公司门前挂上了崭新的牌匾,阳光洒在上面,映得金色字体格外耀眼。

陈如轩站在牌匾前,看着往来员工脸上的笑容,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周副总拿着一份新的合作院校名单走过来,上面列着五所省内知名的农业类院校,每所院校后面都标注了初步对接的专业方向。

“这几所院校的农学、信息技术专业都很有优势,要是能达成合作,我们的人才储备能覆盖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周副总指着名单上的院校名称,语气里满是期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