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诋毁(1/2)
林芳芳是在菜市场听卖菜大妈闲聊时,第一次听到“陈如轩”这三个字和“好人”“靠谱”绑在一起的。
大妈手里择着豆角,嗓门亮得能穿透菜市场的嘈杂:“就是那个讲志愿填报的陈老师,我家外孙女考了530,他免费给分析了仨小时,最后报上了师范的定向生,学费全免还包分配!”
旁边另一个阿姨接话:“我知道他!电视上都播了,说他以前是高中老师,放着稳定的薪酬不干,就为了帮咱普通家长避坑,这年头还有这么实在的人?”
林芳芳拎着刚买的排骨,脚步停顿了一下。
她和陈如轩离婚三月了,这三月里,她只从儿子偶尔的电话里听过他的消息——儿子说“爸现在住小房子,天天对着电脑看志愿表”,她当时还嗤笑“果然是自讨苦吃”。
没想到才多久,他就成了别人嘴里“实在的好人”。
回到家,她把排骨扔在厨房,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手机,搜“陈如轩志愿指导”。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他的直播回放,封面是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摆着一摞志愿填报手册,还是她以前嫌占地方扔过的那种。
点进去时,他正对着镜头说:“偏远地区的家长别慌,哪怕分数刚过线,也有机会捡漏——比如XJ的塔里木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毕业后在本地找工作很吃香,我之前帮一个喀什的孩子报过,现在人在农垦局,待遇挺好。”
弹幕里刷满了“谢谢陈老师”“记下来了”。
林芳芳盯着屏幕里的他,他瘦了点,头发也有了几根白的,但说话时眼里的光,和当年他说“我想做公益咨询”时一模一样。
那时候她怎么说的?
她指着他的鼻子骂:“陈如轩你是不是疯了?儿子马上要上四年级了,补课费兴趣班费哪样不要钱?你放着高中老师不当,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你对得起这个家吗?”
他当时沉默了很久,说:“芳芳,我见过太多家长被那些收费机构骗得倾家荡产,孩子志愿填砸了一辈子都受影响,我想做点有用的事。”
“有用?能当饭吃吗?”她摔了杯子,“你要做可以,咱们离婚,我不跟你喝西北风!”
后来他们真离了,儿子跟着她,他净身出户,只带走了一箱子关于教育政策的书。
现在看着屏幕里被万人称赞的他,林芳芳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不是疼,是堵,堵得慌。
她翻出儿子的微信,发了句:“你爸现在挺能装啊。”
儿子很快回:“妈,爸不是装的,他上周还帮我同学的姐姐改了志愿,熬到半夜两点呢。”
林芳芳把手机扔到沙发上,胸口闷得喘不过气。
第二天,她去接儿子放学,碰到了以前的邻居张婶。
张婶拉着她笑:“芳芳,你家老陈现在可出息了!我家孙子报志愿,多亏了他直播讲的‘冲稳保’技巧,不然就滑档了!”
林芳芳扯了扯嘴角:“他也就是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
张婶愣了愣,没接话,转身去看孙子了。
林芳芳看着张婶的背影,心里那股堵得慌的劲儿,突然变成了火气。
她凭什么要听着别人夸他?凭什么他当年一意孤行,现在倒成了英雄?
那天晚上,她注册了一个新的微博账号,头像是一片灰色的云。
她发了第一条微博:“某些所谓的‘公益主播’,别光看表面,当年为了自己的‘理想’,连儿子的学费都差点交不上,这种人的心,能真到哪儿去?”
她没提名字,但特意在评论区回复了一个问“说的是谁”的网友:“就是最近老讲志愿填报的那个,姓陈。”
发完她关了手机,心里竟有点莫名的畅快。
第三天一早,她点开微博,那条帖子有了二十多个评论。
有人说:“不会是陈如轩吧?我刚看了他直播,不像这种人啊。”
也有人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说不定呢。”
她看着那条怀疑的评论,手指在屏幕上敲:“我能瞎说吗?我认识他好几年,他当年为了支持山区助学,跟家里吵得天翻地覆,老婆孩子都不管,最后老婆没办法才跟他离的。”
这条回复很快被点赞顶到了前排。
林芳芳觉得还不够。
她翻出以前和陈如轩的聊天记录,找到一段他说“这个月工资捐给山区助学了,儿子的兴趣班费你先垫一下”的记录,截了图。
她把截图发在一个本地家长交流群里,配文:“大家小心点那个志愿主播陈如轩,连自己儿子的钱都拿去‘做公益’,这种人的建议,你们敢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