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感动(2/2)
陈小阳得意地笑了,说:“我要做十二个星座,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还要教他们认识自己的星座。”
妻子端着水果走过来,笑着说:“这孩子,从下午就开始做了,饭都顾不上吃,说要赶在寄快递前做完。”
陈如轩拿起一张还没完成的星座图,上面已经贴好了几颗星星,还有几根铅笔勾勒的线条,能看出是双子座的轮廓。
“爸爸,双子座是由两颗最亮的星星组成的吗?”陈小阳忽然问,眼睛里满是好奇。
陈如轩点点头,给儿子讲解双子座的故事,说双子座是由一对双胞胎兄弟变成的,他们永远在一起,就像他和阿杰一样。
陈小阳听得入了迷,手里的贴纸都忘了贴,说:“那我要把双子座的贴纸贴得近一点,让他们永远不分开。”
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陈如轩忽然觉得,公益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物资,更是在传递一种爱和陪伴,让他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人在关心着他们。
夜深了,陈小阳已经睡熟了,手里还攥着一张刚做好的星座图,上面的荧光贴纸在黑暗中闪烁着,像是在守护着他小小的梦想。
陈如轩坐在儿子床边,轻轻把他手里的星座图放在床头柜上,心里想着云南的孩子们,他们现在是不是也在期待着这份来自远方的礼物。
他拿起手机,再次翻看校长发来的短视频,视频里,孩子们已经能用多媒体一体机学习星座知识了,有的孩子还在笔记本上画着星座的图案,虽然线条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
校长还发来消息说,有个孩子每天都要在科普实验室待很久,直到天黑才肯回家,说要多学一点知识,将来也要做一个像陈叔叔一样的人。
陈如轩看着消息,心里泛起一阵感动,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竟然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他想起第一次去云南山区的时候,那里的孩子们连望远镜都没见过,更别说了解星空的奥秘了,而现在,他们不仅有了科普实验室,还有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
这一切,就像一场梦,却又那么真实,真实得能摸到孩子们递过来的野花,能看到他们眼睛里的星光。
第二天一早,陈如轩去公司的时候,看到工人们正在装载第一批教学设备,多媒体一体机、行星模型、科普书,还有陈小阳做的星座图,满满当当装了两大货车。
市场部的同事们正在给每个箱子贴标签,上面写着学校的名字和孩子们的人数,还有一句温暖的祝福语。
“陈总,第一批设备今天下午就能出发,预计三天后到达云南,我们已经联系了当地的志愿者,会帮忙卸货和安装。”市场部经理走过来说。
陈如轩走到货车旁,看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设备固定好,心里忽然想起第一次运设备去山区的场景,那时的路崎岖不平,设备在车厢里晃了一路,而现在,公路已经修到了山脚下,运输变得方便多了。
这几年,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在改善,山区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中午的时候,非洲公益组织发来消息,说当地的“科技教室”又新增了二十台电脑,都是中国企业捐赠的,孩子们现在可以轮流学习编程和手工机器人课程了。
负责人还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孩子们正围在电脑前,跟着屏幕里的老师学习编程,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
有个小男孩还在照片力学习,将来去中国看星星。”
陈如轩把照片转发到团队群里,大家都很感动,纷纷表示要加快非洲科普平台的更新速度,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有趣的课程。
下午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是小花写来的第二封信,还是用作业本撕下来的纸,字比上次工整了很多,墨渍也少了不少。
信里说,她已经能用多媒体一体机学习星座知识了,还认识了很多星座,现在她的墙上又多了很多新的星空图案,都是照着电脑上画的。
她还说,校长告诉他们,暑假的时候会有志愿者来给他们上星空课,还能去城里的天文馆参观,她每天都在倒计时,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信的最后,她画了一颗小小的星星,旁边写着:“陈叔叔,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星星,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把星星带给更多的人。”
陈如轩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暖暖的,眼眶却有些湿润,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点点付出,竟然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这么大的梦想。
他把信放进文件夹里,和第一封信放在一起,这两封信,就像两颗珍贵的星星,照亮了他的公益之路。
傍晚回家,陈小阳跑过来告诉她,阿杰给他发视频了,说收到了他寄去的绘本和星座图,特别喜欢,还把星空图贴在了科普实验室的墙上。
“爸爸,阿杰说,他要和小花一起,每天都看星座图,等到暑假,还要和我一起去天文馆看真正的星星。”陈小阳兴奋地说,眼睛里满是期待。
陈如轩抱起儿子,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说:“好,暑假我们一起去,还要带阿杰和小花去山顶,看最亮的星星。”
妻子走过来,笑着说:“校长还说,孩子们收到礼物后,都特别开心,还一起唱了歌,拍了视频发给我们,你快看看。”
陈如轩接过手机,视频里,孩子们围在一起,手里拿着绘本和星座图,唱着一首简单的儿歌,歌词是他们自己编的,大概意思是感谢远方的朋友,给他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
孩子们的歌声并不专业,却格外真诚,听得陈如轩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份温暖,会一直传递下去,跨越千山万水,连接起无数颗善良的心。
晚上,陈如轩坐在书房里,翻开基金会的工作文档,更新了最新的进展:云南山区第一批教学设备已发出,非洲“科技教室”新增电脑二十台,天文馆参观行程已确定,暑假支教志愿者培训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