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141章 图画

第141章 图画(1/2)

目录

陈如轩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目光久久停留在墙上那幅稚嫩的画。

画纸边缘还有些许褶皱,是陈小阳下笔时过于用力留下的痕迹。

两个牵手的小男孩头顶,是用蜡笔涂得深浅不一的蓝色夜空,星星被画成了大小各异的光斑,却透着最纯粹的明亮。

火箭的轮廓歪歪扭扭,尾焰却用了最鲜艳的红与橙,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画纸,向着星空飞去。

他抬手轻轻拂过画框,指尖感受到木质边框的温润,心里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

从最初只是想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做点实事,到如今公益事业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连自己的儿子都深深卷入这份温暖,这一切似乎都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在地板上投下一片朦胧的光影,如同山区夜晚的星空,安静而温柔。

陈如轩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晚风吹带着城市夜晚特有的喧嚣,却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新。

他想起云南山区校长发来的照片,孩子们抱着科普书入睡时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那些崭新的绘本,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承载着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手机在口袋里轻轻震动了一下,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掏出手机,是青海牧区的校长发来的消息,附带一段短视频。

视频里,几个牧民围着刚送达的医疗设备,脸上满是好奇与感激,当地的技术人员正在用藏语耐心讲解设备的使用方法。

一位老奶奶拉着技术人员的手,不停地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懂藏语,但从她脸上的笑容能感受到满满的谢意。

陈如轩反复看了几遍视频,眼眶微微发热。

这些医疗设备,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寻常之物,可对偏远牧区的乡亲们而言,却是健康的保障,是生活的底气。

他回复了一句“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们”,然后将手机揣回口袋。

转身时,看到陈小阳房间的灯还亮着,门缝里透出温暖的光。

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透过门缝往里看。

陈小阳正趴在书桌前,手里握着铅笔,眉头微微皱着,似乎在思考什么。

桌上摊着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装置,旁边还有歪歪扭扭的文字注释,写着“火箭推进器”“星空观测仪”。

陈如轩没有进去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外,看着儿子认真的背影。

他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这样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光,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被生活的琐碎渐渐磨平了棱角。

而陈小阳的这份纯真与热情,仿佛一缕阳光,照亮了他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不知过了多久,陈小阳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然后小心翼翼地合上笔记本,放进书桌的抽屉里。

他踮着脚尖关掉台灯,房间里瞬间陷入黑暗,只留下窗外透进来的点点月光。

陈如轩轻轻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他打开电脑,再次翻看基金会的工作文档。

云南山区的科普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那曲的医疗设备也已安装调试完毕,非洲的科普平台注册用户还在持续增长。

每一项进展,都像是一颗星星,在公益的夜空中闪耀。

他想起团队成员们熬夜研发设备的身影,想起市场部经理跑遍各地对接企业的执着,想起技术人员为了适配方言反复测试的耐心。

这份公益事业,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与奔赴。

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他知道,公益之路没有终点,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需要帮助,还有很多牧民需要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想到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想到牧民们感激的笑容,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窗外泛起了鱼肚白。

陈如轩关掉电脑,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天边渐渐升起的朝阳,光芒一点点驱散黑暗,照亮了整个城市。

他想起阿杰在视频里说的话,孩子们都想好好学习,将来用科技帮助别人。

这或许就是公益的意义所在,不仅是当下的帮助,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希望的传递与延续。

手机再次震动,是妻子发来的消息,说小区“爱心结对小组”的礼物已经打包完毕,出版社捐赠的科普书籍也已送达,下午就能一起寄往云南山区。

妻子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几个小朋友围着装满礼物的箱子,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陈小阳也在其中,正踮着脚尖往箱子里放自己的绘本。

陈如轩笑着回复了一个“赞”的表情,然后洗漱换衣,准备去公司。

走出家门,清晨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洒在身上让人倍感舒适。

小区里,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向学校,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常,对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奢望。

但他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终有一天,那些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教育资源,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开车前往公司的路上,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唱着欢快的歌谣。

陈如轩打开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放一则公益新闻,报道了各地企业和个人为偏远地区捐赠物资的事迹。

他听着新闻,心里满是欣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益,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这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无数人的力所能及。

到了公司,刚走进办公室,秘书就送来了一份文件,是关于暑假云南山区支教活动的初步方案。

方案里详细规划了支教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还有孩子们的住宿和饮食安排。

陈如轩认真翻阅着,时不时用笔做着标记。

他想让这次支教活动更有意义,不仅让城里的孩子学会珍惜,也让山里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暖。

正在这时,市场部经理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合作意向书。

“陈总,又有三家企业想加入普惠公益联盟,其中一家是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承诺捐赠一批最新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还有两家企业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部经理的声音里满是喜悦。

陈如轩接过合作意向书,快速浏览着。

每一份合作,都意味着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帮助,能让公益事业走得更远。

“太好了,”陈如轩抬起头,对市场部经理说,“尽快对接这些企业,整理好相关信息,及时在官网上公示,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善举。”

“好的,陈总。”市场部经理点点头,转身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