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除旱魃:九龄泉(2/2)
他还让人在竹管尽头挖了个月牙形的分水塘,塘边修了七个斗门,分别通向不同的田垄,斗门木板上刻着“一寸水,三分谷”的字样,提醒村民按需放水。
百姓在分水塘边立了块石碑,刻着“九龄泉”三个大字。
陆东阳摸着石碑上的字感叹:“大人,陈老,您这引水的法子,比愚公移山还巧啊!”
陈九龄却指着远处的山:“不是我巧,是山水本就有情,只待人去懂它罢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地龙过江”的竹管埋下三尺深,恰好避开了冻土层;“鸳鸯闸”的刻度对应着日月运行,能根据季节调节水量。
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子,藏着多少观天察地的智慧,只有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年复一年地诉说着。
在官民齐心协力之下,全县安置了几十处竹管引水工程,稻田终得活水滋润,农人趁机赶紧补插秧苗,稻田重焕生机。
半个月后,天上出现了少许钩卷云,预示着雨水将至。
崔一渡让差役把云门寺的僧人请来,在稻田边设坛祈雨,香火缭绕中诵经三日。
梅屹寒不解:“殿下,不是应该由您来设坛祈雨吗?您不是说,很快就要下雨,怎能把功劳让给他人?”
崔一渡说道:“大舜的国教是佛教,这次祈雨理当由僧众主法。由他们出面,更能凝聚民心。这样,有些人就不会利用法事轻易发难,让我陷入被动之中。”
梅屹寒点头称是,暗自钦佩崔一渡的气魄和政略深意。
祈雨三日后,天边乌云渐聚。陈九龄下令关闭双闸,蓄水入塘。众人不解。
他指着云层道:“钩卷云虽轻,却是暴雨前兆,若不提前储水防洪,反倒引祸入田。”
果不其然,天上下了半日小雨,之后就是倾盆暴雨,山洪奔涌。但因竹管深埋、斗门调控得当,水势被分导有序,既滋润了高田,又未淹没低地。
崔一渡立在衙门大堂前,望着雨水顺着檐角如珠帘而下,心中默念这场雨来得及时,更难得的是陈九龄治水有方。
梅屹寒则是跑到天井边玩起了水,伸手接住檐滴,雨珠在他掌心跳跃,又顺着指缝流走,他笑得像个孩子:“殿下!好大的雨!”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叩谢。
要彻底解决郓县的灌溉问题,还需要重修干渠。在崔一渡的主导下,县衙迅速召集乡老与工匠商议工事。
成德帝拨下的十万银,前期已经用在建设水闸和春耕补种上,又从外地购买了粮食,所剩的修渠经费比预算紧张许多。
陆东阳把自已和陈九龄商量好的修渠方案呈上,崔一渡接过方案细细翻阅,点头道:“此法甚好。利用原有沟渠走向,顺势拓宽加深,再以石砌加固易冲刷段,可保十年无虞。尤其在关键节点设调节堰,配合竹管分流,使上下游皆得其利。还可以以工代赈,招募流民参与修渠,按劳计酬,既解民困,又促工程推进。”
陆东阳和陈九龄互视一眼,眼中难掩钦佩:“景王殿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