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陈寅恪文集 >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1/2)

目录

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其末云「号称莲花色尼」。盖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也。佛教故事中关于莲花色尼者颇多。此写本所述,即其一种。寅恪初取而读之,见所谓七种咒誓恶报仅载六种。疑「七」字为「六」字之譌。或写本有脱文,遗去一种恶报。及玩首尾文义,乃知其不然。何以见「七」字非「六」字之误?以此篇有「设盟作七种之誓」及「作如是七种咒誓恶报」二句,其中「七」字先后再见。若言俱「六」字之譌,似不可能。又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叁柒节,有大妇因妬以针刺杀小妇儿,致受恶报事。与此篇佛答阿难问中所述莲花色尼前生宿业适相符合。其为与此篇故事有关,自无疑义。兹节录彼经大意,并其文中涉及「七」字者,以资比较。

昔有一人两妇。大妇无儿,小妇生一男。大妇心内嫉之,以针刺儿 上,七日便死。小妇知为大妇所伤,便欲报讐。问诸比丘,欲求心中所愿,当修何功德?诸比丘答言,当受持八关斋。即从比丘受八戒斋,后七日便死,转身来生大妇为女。端正,大妇爱之。年一岁死,大妇悲咽摧感,剧于小妇。如是七返,或二年,或三四年,或六七年。后转端正,倍胜于前。最后年十四,已许人。垂当出门,即夜便卒死。大妇忧恼不可言,停尸棺中,不肯盖之。日日看视,死尸光颜益好,胜于生时。有阿罗汉往欲度脱,到其人家,从乞。沙门见妇颜色憔悴,言,何为乃尔?妇言,前后生七女,黠慧可爱,便亡。此女最大,垂当出门,便复死亡,令我忧愁。沙门言,汝家小妇本坐何等死?小妇儿为何等死?妇闻此语,默然不答,心中惭愧。沙门言,汝杀人子,令其母忧愁懊恼,故来为汝作子,前后七返,是汝怨家,欲以忧毒杀汝。汝试往视棺中死女,知复好否?妇往视之,便尔坏烂,臭不可近。问何故念之?妇即惭愧,便藏埋之,从沙门求受戒。沙门言,明日来诣寺中。女死,便作毒蛇,知妇当行受戒,于道中待之,欲啮杀之。妇行,蛇遂遮前,不得前去。沙门知之。沙门谓蛇曰,汝后世世更作他小妇,共相酷毒,不可穷尽。大妇一反杀儿,汝今(令)懊恼已七返,汝前后过恶皆可度。此妇今行受戒,汝断其道。汝世世当入泥犂中。今现蛇身,何如此妇身?蛇闻沙门语,自知宿命。持头着地,不喘息。沙门咒愿言,今汝二人宿命更相懊恼,罪过从此各毕,于是世世莫复恶意相向。二俱忏悔讫,蛇即命终。便生人中,受戒作优婆夷。

据此,七之为数,乃规定不移之公式。故作咒誓恶报,亦应依此公式作七种。然则此篇之「七」字,非「六」字之误,益可因此证明。或谓「七」字固非「六」字之误,但七种恶报,仅载六种,而阙其一种者,安知非传写时,无意中所脱漏乎?为此说者,颇似言之成理。迨详绎此篇首尾文义,乃知其说亦不可能。盖此篇莲花色尼前生所设之(一)夫被蛇 杀。(二)生儿被狼吃,及(三)被水溺。(四)自身生埋。(五)自食儿肉。(六)父母被火烧。共六种恶报,皆一一应验。既于篇首起,逐节详悉敍述,复于篇末佛答阿难问中,重举各种恶报之名。后者其文甚简,传写时容有无意中脱漏之事。前者则记一恶报,必累百言,或数十言。传写时无意中纵有脱漏,何能全部遗去,不载一字。且篇中历敍各种恶报,至莲花色尼投佛出家止,皆意义联贯,次序分明,殊无阙少之痕迹。则此篇七种恶报,只载六种者,其非传写时无意中脱漏,又可知矣。

传写之譌误,或无心之脱漏,二种假定俱已不能成立。仅余一可能之设想,即编集或录写此诸经杂缘喻因由记者,有所恶忌,故意删削一种恶报。而未及改易文中之「七」字为「六」字,遂致此篇所举恶报之数,与所敍恶报之事,不相符合。兹从印度原文资料中,补其所阙之一种恶报,并推测其所以删削之故于下。

检巴利文涕利伽陀(此名依善见律毘婆沙壹序品之音译。)第陆肆莲花色尼篇第贰贰肆及第贰贰伍偈,述母女共嫁一夫,其夫即其所生之子事。又见于涕罗伽陀(此名亦依善见律毘婆沙壹序品之音译。)第壹贰肆恒河岸比丘篇第壹贰柒及第壹贰捌偈。据法护撰涕利伽陀此篇注解(巴利学会本第壹玖伍至第壹玖柒页。)所载此尼出家因缘,与敦煌写本大抵相同,惟其中有一事绝异而为敦煌写本所无者,即莲花色尼屡嫁。而所生之子女皆离失,不复相识,复与其所生之女共嫁于其所生之子。迨既发觉,乃羞恶而出家焉。

印度佛教经典注解,每喜征引往昔因缘。若一考其实,则多为后来所附益,而非原始所应有。但莲花色尼与其女共嫁其子之事,见于偈颂之本文,决非注解中其他后来傅会之本事可比。且为全篇最要之一事,即莲花色尼出家关键之所在。凡敍其出家始末者,断不容略去此节。今敦煌写本备载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中其他各节,大抵与巴利文本相同。独阙此聚麀之恶报,其为故意之删削,而非传写时无心之脱漏,似不容疑。考佛藏中往往以男女受身之由,推本于原始聚麀之念。用是激发羞恶之心,且可藉之阐明不得不断欲出家之理。如大宝积经卷五十五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壹叁(法护译胞胎经与此经同,而其文较简。)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