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国公学[1](2/2)
后来我们闹风潮,另外办了一个新中国公学,也是为了争取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因为当时外界捐赠了学校一笔款子,建筑校舍,但要求学校设校长,废止评议会一类的学生自治办法。我们维护民主,反对这类办法,便另办一个新中公,王云五先生便是那时的教员,虽然新中公最后不能维持,仍然归并到一起,但这段为民主的教育制度而奋斗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有其应有的地位。
在“自由中国”没有完成“复国”的工作之前,我们的“复校”工作自然也谈不到。但我建议:
我们应该马上成立“校史委员会”,编撰我们母校——中国公学的校史,尤其是趁我们母校创办人于右任先生以及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记忆犹新的时候,赶快逼着将他们记忆中的历史记录下来,这些宝贵的资料,将来是无法找寻的。中国公学的“校史”,实在可以算作中华民国开国史和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一部分,它的光荣,它的价值,将是不朽的、崇高的。只要让社会一般人士都认识我们母校的光荣历史,将来我们的“复校”工作,一定可以顺利的达成。
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注释】
[1] 1952年12月23日在中国公学校友会欢迎会上讲话稿。原载1952年12月24日台北《中央日报》,收入1998年1月中华书局《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等。——编者今天我们的聚会,使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这里,能够会到民国以前的老师和老同学,我简直好像回到了母校,又成为它的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