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相远也:只有修习才能变得更好(2/2)
“天才”的说法耽误了很多人。孔子虽然没有做类似于《刻意练习》的作者艾利克森所做的实验,但他看到了人的天资、禀赋、智商,这些所谓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正常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天资、禀赋更是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修习慢慢地会让不同的人拉开差距,“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接触、练习、熏陶,因而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
换个角度来分析,很多能人的父母都懂儿女的专业。这并不是遗传导致的,而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形成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比如,爱因斯坦之所以对物理学那么感兴趣,十几岁就掌握了电磁学的很多知识,是因为他们家做电机、灯泡之类的生意。他每天跟自己的父亲、叔叔混在这些元器件中,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很多相关知识。又如,拉瓦锡的家里是开药铺的,他很容易接触到化学方面的知识。
因此,家长能够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让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知识,至关重要。
人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西方有“白板说”,说孩子如同一块白板,最后这张白纸或这块白板上会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由其所接受的教育决定。虽然也有人挑战“白板说”,认为这并不完全科学,但在大多数状况下,我们能看到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
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每天练习的内容,每天被熏陶的氛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我们要更多地相信,能力的获得是后天的训练和努力的结果,而不应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天赋。“这没办法改变”“这是因为遗传基因”……这类说法只能让你更加懈怠,不利于你进步。
事实上,修习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