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九合诸侯:孔子再次赞美管仲(2/2)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之后的几十年里,管仲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关于这段典故,孔子的学生们都很熟悉,这是当时的热点事件。子路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对管仲来说,他的主上死了,而他却苟且偷生,这个人不忠诚,不算仁。
孔子说,齐桓公能够九次召开诸侯大会,不是靠武力要挟,而是靠威信,这和管仲的治国能力分不开。比如在经济层面,管仲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盐铁论,即一面煮海水为盐,一面开山打铁。齐国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并不算好,但是有盐有铁,就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得富庶起来了。齐国成了一个富庶的大国,齐桓公又是一位正而不谲的君主,之后的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自然水到渠成。
孔子认为,能够九合诸侯,不动兵戈就让天下趋于和平,就是仁。
正如前文所讲,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并不高,在他看来,这叫作“硁硁然小人哉”。作为一个君子,最关键的是看大节: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做出了贡献,对老百姓是不是有好处,行为方式是否合乎于义,而不是为了匹夫之勇,为了一时的意气,为了表忠心,而白白地赴死。
孔子是从更大的层面看问题的,而子路此前没有理解到这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