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贫而无怨难:人可以穷,但志向不能短

贫而无怨难:人可以穷,但志向不能短(2/2)

目录

《贫穷的本质》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叫“贫穷的陷阱”。一个人穷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很难爬出贫穷的陷阱。比如,在贫民窟里居住的人,如果有机会得到一笔钱,他根本攒不下来,他没有用这笔钱去增强自己或者储蓄的意识,他宁愿去抽烟,也不愿意用这笔钱做点有长远意义的事情,甚至不愿意先把贷款还掉。

一个人在长期贫困的压力之下,体内会分泌大量的与压力相关的激素,这会导致他情绪容易失控,频繁发怒,倾向于及时行乐,难以延迟满足,而这样的状态又会让他更难摆脱贫困,总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在印度,很多生活条件差的人离不开茶。经济学家做过调研:人们只要坚持一个礼拜不喝茶,就能把高利贷还清,但大多数人不喝就受不了,每天挣了钱,先把茶钱付了,之后接着借钱生活,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

一个人想要爬出贫穷的陷阱太难了!他需要懂得延迟满足,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需要从认知层面进行彻底的自我更新——但他们往往根本没有提升认知的机会,只能浑浑噩噩地过着眼前的生活,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富而无骄。有了钱以后,意识到钱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追求更多比钱更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学到新知,开阔眼界,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你当下比较贫穷,也希望你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能够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即使这真的很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