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好之:带团队不能尽信人言好坏(2/2)
只有那些被有分辨能力的人给予认可,被乡里名声不好的人排斥的人,才是个好人。
孔子说的这句话很好理解,只是我觉得其中的道理不太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善与不善难以区分。另外,也有很多人因为羊群效应,没有自己的判断,会盲从别人的观点,所以这部分跟风的意见,实际上没有价值。
对乡里的人进行舆论管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发布舆论的人,我们没法评判他们的好坏。他们有可能是好人,但他们糊涂,所以发布了错误信息;或者也不糊涂,但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社会中的问题很复杂,有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很难依照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好或者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大部分的人觉得孔子说的这句话有道理,这句话反倒有用。当一个人陷入舆论的旋涡时,就需要找“背书”,比如你想让他人知道自己是好人,就需要请公认为好人的人站出来为你说话。这时候大部分的人就能够理解,你可能是可以信赖的。
舆论的问题很复杂,好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太常见了。一件大事发生,或者一个社会问题出现时,网上言论就会撕裂成两大阵营,开始吵架。两大阵营中的人,难道真的一边是对的,另一边是错的?并不是。不同阵营的人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信息不对称,双方都是更多地接触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关于通过舆论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一定要分析羊群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要注意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不对称的信息。人要学会理性而科学地分析,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