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请学稼:学习要根据自身情况定位(2/2)
然后,孔子讲:“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儒家讲究的就是礼乐和教育,樊迟作为管理者,不应去种地,而应该先学礼,便会受到老百姓尊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如果领导者讲究义,有道德操守,老百姓就愿意听话,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你守信用、讲信用的话,老百姓不敢不用情,就会变得诚实可靠。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农业社会,每个君王都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因为人口多的国家就有势力。君王希望四方的百姓能够归附,而想要百姓归附,就需要把这几件事做好:好礼、好义、好信。做好了,老百姓自然会拖家带口地到你的辖域内生活。
作为一个领导、地方官,为什么非要亲自种地呢?一个人能种多少地?也就一亩三分地。康熙皇帝在丰泽园和玉泉山开辟稻田,主要是为了给天下人做个表率。领导者真的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的种地人士。
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人生目标不清晰的“反弹”。这段话很有意思,孔子不掩饰自己的态度,是一个至情至性的老师,对学生该批评就批评。
孔子是领导者思维,樊迟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讲的工程师思维。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想的是自己冲到第一线去。
但领导者思维是如何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如何让大家抢着把活干了,让社会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积极的愿意解决问题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爱迪生。爱迪生是个发明家,他应该是工程师思维,遇到什么问题就做实验解决。但研究爱迪生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是一个创造愿景的领导者,他的团队人数很多,他带领了特别多的科学家一起做事。
他之所以最出名,核心原因是他能够把梦想讲出来。爱迪生没有太多的钱,无法用钱来让其他工程师为自己工作,于是发明了期权制度,用期权来吸引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跟自己一起做实验、去发明电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师思维,而是领导者思维,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领导者应该做的事,即营造氛围。一旦氛围营造出来了,比他亲自做事的效果要好得多。
执行者、领导者的境界都是不一样的,分工不同,追求不同。亲自做事的人叫执行者,他和领导者是有区别的,孔子希望樊迟能够做好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