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确的关系,是各安其位(2/2)
孔子为什么要跟齐景公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已经失政了,出现了“田氏代齐”的端倪,即齐国的大权即将旁落在国君的家臣田氏的手里。
虽然在齐景公之时,齐国的权力还是在姜姓手里,但齐景公已经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危机。所以听到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觉得了不起,觉得孔子是知音,因为他内心深有感触。他说:“如果君不能够坐在君位上,臣不像臣子应该有的样子,父亲不能像父亲那样,儿子不能够像儿子那样,就算国家再富有,有再多的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他已经预见了自己家族的未来,同时,他在父子关系上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齐景公没有嫡子,他的儿子都是庶出的,所以他迟迟不立继承人。没有太子的结果就是多个庶子不断地争斗。齐景公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君臣的关系不对位,父子的关系也不对位。
我们现代人听到孔子的这句话会觉得他有点迂腐,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这样规规矩矩的吗?但如果你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尤其是了解过家庭关系的规律,你就会发现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要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上,而这是非常重要的。父亲要让自己拥有父亲的威信,就要做到父慈子孝。如果一个父亲天天发脾气,就是把自己变成了小孩子,因为大喊大叫绝不意味着权威,相反,他意味着一个人内心像孩子一样不成熟,容易失控。当“父不父”的时候,“子就不子”了,所以儿子长大了以后就会叛逆,跟父亲对着干。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代表着良好的君臣关系。如果君不像君,不做一个领导该做的事,而是去跟下边的人争利,沉迷于玩办公室政治,热衷于搞派系斗争,他就无法树立领导者的威严。那接下来,臣子也不可能好好地做臣子了,他会以私利为重,受野心的驱使,想要谋反,想要篡位,想要另立门户……一切混乱局面,都是双方互相激**的结果。因此,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这个道理,在今天家庭关系和公司管理中,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