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情感偏激会带来什么后果(2/2)
接下来,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痛苦、拧巴的原因。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得要命,觉得对方哪里都好,希望把最美好的祝福都给对方。但一旦恨起来,就想立即叫他死,恨不得要毁了他。很多恋人爱的时候死去活来,一旦分手,就要将对方的一切曝光,当初爱得多么激烈,分手时就会多么不堪。
在同一个人身上呈现出这种“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矛盾,是因为你在判断一个人时,只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中心。你判决一个人的生死,根本不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价值,而是取决于你喜不喜欢。你高兴就让他活,你不高兴就让他死。他对你好,他就是好人;他对你不好,他就是坏人。当你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时,就远离了批判性思维,远离了公正和公允。
如果这样,一个人就会陷入困惑,陷入哭闹,因为他没有原则,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的喜好。
最后一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看上去与前文关系不大,因为这句话引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怨妇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离开我、抛弃我,不是因为她家比我有钱,只是因为你的心变了。
孔子为什么在说完“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之后,引用了两句怨妇诗?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由爱到恨的变化,就如同弃妇怨恨前夫一样。好恶太深就容易迷惑,判断一件事情没有基本的公允标准,全是来自自己的情绪。
孔子说这句话,其实映射了子张的性格。子张容易偏激,情绪一上来,就不顾后果地去行动,这使他很容易陷入迷惑之中。等到情绪平静下来,或者对某个事物、某个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他就可能出现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行为,这就叫作“惑”。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在关系中纠结、痛苦,导致反目成仇、同床异梦、爱恨交织……核心就在于人们不能够公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如果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不是完全建立在自身好恶的角度上,或许这一切都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