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任是管理的基础(2/2)
有人解读这句话,觉得太残酷了,孔子说哪怕饿死,也一定要保护政府的信用度,这未免太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死。
其实不然。想想看,当一个国家面临危难时,可以先“去信”吗?
如果先去掉政府的信用,并不能对局面有任何改善。因为“去兵”“去食”是物质层面的,是可以节约成本的,但“去信”不能够节约成本,不能改善经济上的困局,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去信”必定会导致人民内心惶恐,天下大乱,民变四起,群盗蜂拥而至,即便此时有兵有食,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过不下去的。
因此,孔子给出的建议,哪怕从现在来看,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联想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大量的银行即将倒闭,老百姓产生了彻底的恐慌,因为银行一旦倒闭,就意味着大家存在里面的钱得不到保障了,那就天下大乱了。
当时的美国,很多银行到了倒闭的边缘。虽然大量的人提出反对,但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沃尔克还是站出来,极力说服国会,让国家出钱救银行。从道理上说,银行自己经营不善,为什么还要拿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因为银行主要的产品是信用。人们为什么不把钱放在家里,而放在银行?因为银行值得信任。假如银行宣布倒闭,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银行信用体系崩塌了,之后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承受的,最后甚至可能令整个国家破产。这是美国当时的情况。
子贡的问题比较极端,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孔子认为,如果必须删除一个条件,可以减少军备的投入,这样也不够,那就在食物上减少一些;但无论如何,国家的信用不能没有,否则,有再多的兵,有再多的粮食,也没有用。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一句多么有力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