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其言也讱:说话做事要沉得住气(2/2)
生活中,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做比说难”这一事实,往往喜欢逞口舌之快,以为说了就等于做了,爱用吹牛来满足自己炫耀的欲望。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各自大脑对于外界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绝壁之上有一条半米宽的小路,,但如果让猫去走,少见猫的腿会发抖。
我们观察猫,它无论是走在墙脚还是房顶,哪怕在十几层大厦的窗户边,都能从容自若。而对于人来说,如果我们在地上画出一条半米宽的道路来行走,当然没问题,但是当这条小路出现在山顶上时,那就没有人敢走上去了。并不是我们不具备在上面行走的能力,而是我们的大脑会联想,会预设情景,会判断结果——我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人脑和动物脑的根本区别。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语言、文字,人脑就开始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相融合,当我们想到某个词、某句话时,可能会感觉某件事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我们会因此产生兴奋、恐惧、忧虑等情绪。动物没有人类的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动物也没那么多烦恼,它们不会为未来而忧虑,不会一想到“饿”字就担心下一顿饭在哪里,也不会一想到“死”字就感到绝望和无助。动物世界遵循着残酷的丛林法则,很多动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它们还是可以怡然自乐地在世间行走。
动物和人的这种区别,既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也是烦恼的来源。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其言不讱”,想到什么张口就说,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随口承诺。因为语言、文字能够给人带来幻想的快乐,当我们把内心的期望说出口,就会联想到自己已经实现了。我们不经意间把语言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很多人爱说大话、爱逞口舌之快的重要原因。
对应孔子之前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我们可以得出修炼自己的一个关键方法,即管好自己的大脑,不能任由大脑支配。人人都免不了想要吹牛,当我们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想要把自己吹嘘一番时,应该停一下想想看,自己正要说出口的这句话,将来能不能真的做到。
司马牛并不觉得“其言也讱”有什么了不起,孔子也没有正面反驳他,孔子只是告诉他,“其言也讱”是仁者的基本行为,即便做到了这一点,还远远达不到仁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在通往仁的路上前进一步。这也是孔子针对司马牛的性格提出的劝诫,毕竟司马牛“多言而躁”。
希望我们在下次忍不住夸下海口、轻易许诺之前,先想想孔夫子的这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