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世界(2/2)

目录

孔子很喜欢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当年子路问他“子行三军,则谁与”,意思是,夫子如果要去打仗,想带谁去。孔子回答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就是说,像子路这样胆子大到敢空手去跟老虎搏斗的人,他不选择同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与“使民如承大祭”是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认真、严肃,比如在职场中,上级交给你的事情,哪怕再不起眼,也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承接上文做事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待人,意思是要换位思考,不愿意别人加诸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把它加诸别人身上。

这句话在《论语·卫灵公》中也出现了,是孔子回答子贡的提问,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恕道”,为什么在这里又变成了追求仁道的方法?实际上,恕道和仁道是相通的,做到忠和恕,本身就是通往仁德的一种路径。

这句话极具力量,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一次西方的伦理学大会上,背景板上写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有人认为整个伦理学都可以被浓缩成孔子的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实践起来并不难,它的关键并不在于讨好别人,而是理解自己:我做好我自己就行了,别人信服我我高兴,别人不理解也没关系;我能理解自己的需求,就能同样地推测到别人的需求;我不希望别人用强迫的手段令我屈服,所以我也不会将这种强迫施加给别人。

以上是孔子在回答仲弓如何做到仁。接下来,孔子描述了做到这三件事以后的效果——一是“在邦无怨”,二是“在家无怨”,这分别归于不同的级别。“在邦”是为诸侯、为鲁君服务;“在家”是作为卿大夫,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工作。仲弓当时在给季桓子做宰,孔子是告诉他在做官时应该问心无愧,不要怨怼。

拥有仁,便能安之若素,内心安定,做事情既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也能够遵守礼的要求,并且从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委屈,比如领导不理解,同事难沟通,此时能够做到无怨,就接近于仁德了。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三步,待人诚恳恭敬,做事严肃认真,也能尊敬他人的需求,不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他人,但往往会卡在最后一步,也就是心中怨气难平。

有怨气往往是境界不够,所以孔子嘱咐:“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把老师的嘱咐作为座右铭,一生实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