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和行事(2/2)
所有的教育到最后能够有效果,一定是被教育者有了高度的参与,被教育者身上产生了应激,他自己加入了思考、加入了实践、加入了反思、加入了批判性思维。否则,即便有人把《论语》从头到尾全部背下、理解通透,但丝毫不用在自己身上,不做反思,也不做批判,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毫无益处。
我在“樊登读书”App上讲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每次讲完一本书之后,就有很多同学提问。有的提问让我很高兴,我就愿意回答,但有的提问,很明显就是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子,把问题赶紧提出来,甚至还特意用挑衅、抨击的口气,如“你看,讲错了吧”“你这个不对吧”“你讲的矛盾了”。
比如讲销售的一本书《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里面讲到跟客户谈判的时候,永远不要先说价格,甚至客户忍不住问价格的时候,都要摁下不说,一定要等到最后差不多有把握的时候再说。
另一本讲销售的书《销售洗脑》,里面提到,客户进来看商品,你要让他知道价格。他如果没有做这个预算,可能就不要,如果有预算还愿意接着谈,成交率就很高。
很多人说,樊老师出错了,这前后讲的不一样。两本书的作者不一样,研究理论和侧重点也不同,讲的必然也不一样。这些我们都应该分享,每本书各有各的观点,全都呈现出来给读者自己思考。另外,其实只要稍微做一下思考,就能理解其中的不同。
《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针对的是大客户销售,讲的是To B的方法;《销售洗脑》讲的是To C的方法,研究的是对个人的销售。这两个行为的销售成本、销售周期、销售场景,投入的成本、资源,完全不一样,所以方法不一样也很正常。
学习者如果愿意动一下脑子,有一点参与度,认为有矛盾的时候,自己想想看,琢磨一下,收获会更大。要能够自己主动地解决矛盾,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就叫作被教育者的参与度。反过来,如果被教育者没有参与度,那么孔子说的所有话几乎都可以被看作错的,因为《论语》是“片面”的、语录式的、一言以蔽之的文字,总能被找出反例来。
核心在于,我们到底想学好还是想学坏。要想学坏,就往坏的方向想、往坏的方向用,把劲使在错误的方向上。但如果想学好,就要思考一下这句话对自己有什么用,如何让好的思想在自己身上起作用。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要去用,要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反思,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是学习和做事情的方法。所以当老师说出了一些东西,你觉得有矛盾、有些奇怪的时候,不排除老师有可能是说错了,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参与一下、思考一下、内化一下,也许就能悟出其中的奥妙。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个故事有印象,这是《论语》中有关教育学的很棒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