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不敬子路:领导者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2/2)
这里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叫登堂入室,是形容一个人的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到了很高的境界。这个成语很形象,“登堂”是指一个人已经走入了院子,进到了客厅;“入室”就是真正进入了内室,掌握了要领。
孔子解释说,子路弹琴的水平其实还是不错的,他已经算得上是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而已。孔子是在给子路找补,他一方面指出子路弹琴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肯定子路弹琴的水平还可以,只是没有达到“入室”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门人不敬子路?因为当时孔子的门人众多,性格、水平、修养参差不齐。如果当时孔子身边只有七十二贤人,如子贡、颜回、冉有等,学生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孔子再怎么打趣子路都没关系。但是,当门人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弟子三千”的程度时,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出身、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孔子再不留情面地打趣子路,难免会有学生把老师的话当真,不尊敬子路。
这件事情提醒了孔子,同时也提醒了我们,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领导,都要小心自己权威性的发言,要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传播出去会产生怎样不可预计的“化学反应”。
作为领导,也许你的出发点只是开一个不痛不痒的玩笑,觉得当事人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产生误解,毕竟层级过多,人数过大,上级领导一表态,到了在现代社会,因为有媒体,领导们可以对着摄像机直接说话,免去了层层传达的弊病。但在孔子那样的年代,当孔子身边的人一层一层地把老师的意思传出去时,门人就会曲解老师的意思。
因此,作为老师也要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语。有的校园霸凌跟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所谓霸凌,并不一定是被殴打,也可能是被同学们孤立。当所有人都开始孤立某个学生,不理他,不跟他说话,甚至鄙夷他时,会给他的心理上造成多大的伤害?而追根溯源,大量的孤立事件都是跟老师的发言有关的,当老师不断地指责、挖苦某个孩子时,其他学生自然会看不起他。
总之,当你拥有了某些权威性的身份时,一定要谨慎说话,因为每一句不当的语言,都可能经过层层的传播,变成伤人的利器。
好在孔子意识到了这一点,赶紧进行弥补,说子路已经登堂了,只是尚未入室而已。孔子的表态,会让子路重新获得大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