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为什么要以人为本(2/2)

目录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两句话非常有名,对我们对鬼神、对生死的看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句话最积极的作用,在于让我们不迷信,不对那些装神弄鬼的事情感兴趣。

如果你读过《宋徽宗》这本书,就能了解宋徽宗为什么做那么多奇怪的事情。宋徽宗相信祥瑞,只要有人说某个地方有灵芝,某个地方有仙人,某个地方有白鹤出现,他就会特别兴奋。有一次,宋徽宗说自己看到仙人了,旁边的大臣附议道“我也看见了”“我也看见了”,所有人一起说假话来哄皇帝开心。当一个皇帝真的迷信这些异端邪说时,国家就会出现问题。

在《论大战略》这本书中,讲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腓力二世打仗的情形。腓力二世迷信上帝,在他的概念里,只要对上帝忠诚,上帝就会帮他,所以他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永远有对付不完的敌人,他只能被上帝考验。而伊丽莎白一世并不怎么相信神,所以她是用现实的问题来考验神的,她只看现实中的臣民过得好不好,看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好不好,这就是我们说的实用主义的态度。

以上是我们理解的这句话中的积极的一面。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完全不考虑生死之事,只关注实用的东西,对看不到的事物完全不在乎,真的有益处吗?

中国古代的学问,主要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的修养,怎样与人相处,如何事君,如何奉父……这都是我们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但是当时的人对于原子、电子、天气现象、地震等关注度就没有那么高了,因为这些是肉眼不可见的,是虚的。而大量的科学进步,都是基于对这些“不可见”事物的研究。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那么孔子有可能打击了子路的好奇心。

以上是对这两句话所持有的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