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房梁和眼睛 怎样给文章起标题(2/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个眼睛不但要大,要亮,还要顾盼有神,含情脉脉。曲写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半曲,犹抱琵琶半遮面,只露出一半的真实内容;另一种是全曲,青山遮面,云雾缭绕,你不知道它后面藏了什么,这样才更有意思。
我们先说半曲。半曲就是只写出文章的一个主要特征,制造想象的氛围。读者大概知道你要说什么,但又不全知道,从而产生一种想读的冲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标题都比较有诗意,常得力于作者在诗歌上的功力,特别是古诗上的功力。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写的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传奇人生。王洛宾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标题显然是从这首歌的歌名中衍生变化而来,从而产生一种遥远的、美丽的意境。还有《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写贵州黄果树的一处著名景点天星桥。作者在标题中既点出了这处景的名字,又借用了“桥”的概念,指引你,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好像是从茧壳里抽出一根亮晶晶的丝,或者从一树花中采下一朵亮丽的花给你看。
一种悬念,甚至是错觉。云雾缭绕,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越不知道标题在说什么,就越想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主题,回味无穷。
《红毛线,蓝毛线》是写中国共产党在进城前召开的西柏坡会议。像这么重大的政治题材,却用了这样一个轻巧的标题,好像不着边际。但是,读者一步步读完全文后,不得不惊叹这标题之妙。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手绢,你不知道它丽》,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都是单看题目不知所云,但又禁不住要看,看后不由得拍案叫好。
以上讲的是拟标题的步骤和方法,但不管怎么变都要围绕主题,目的都是把文章最核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要把文章的美感最大化。为了方便掌握,我送给同学们一个口诀:“未成文时题为梁,文成之后题为眼。”这是我在报社给青年记者讲如何拟题时常说的一个口诀,意思是,文章还没有写成前,标题是什么呢?是盖房子的大梁;文章写成以后,这个标题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非常明亮,引人注目。
我们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肯定要先想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这时候构思主题和构思标题是同步的。
本书一开始就讲文章的“二为方针”: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那么,第一步这个标题要能表达出你最想说的主题思想。随着文章写作过程的进行,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你的标题会不断地修改。
就像盖房子时要先架一根大梁,作为标题的“梁”能保证你的文章的“房子”不会盖歪了。房子盖完后,你要给它装一双“眼睛”,比如故宫的太和殿,显眼处挂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这个殿的名字。这时候标题就像这个匾一样,成了你文章的“眼睛”。
这时房梁的原貌已经看不到了,因为早被裹在墙里,或者雕梁画栋,被色彩所覆盖,只能看到房子上面的匾,以后再说起这个房子的时候,就会以匾上的名字来称呼它了。这就是“未成文时题为梁,文成之后题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