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张的敌人们(1/2)
我们上一章讲过,武则天晚年宠幸二张兄弟,引起了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特别是长安四年(704年)以后,武则天重病缠身,身边只有二张侍奉,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却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向朝政插手,使得政局更加变幻莫测。谁也不敢肯定太子李显还能不能顺利继位,二张已经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长安年间,不少大臣一直想通过司法努力解决二张问题,把他们送进监狱,或者干脆把他们处死,但是,由于武则天拼命维护,这条路显然走不通。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开始有人想到非法手段:干脆把二张给杀了吧。那么二张怎么杀呢?能不能搞一场暗杀?搞暗杀倒是容易,杀死这两个小伙子,几个大汉上去就可以了,可是武则天怎么饶得了凶手呢?所以暗杀不好。
人多主意也多,有人就想了另外一条路子。什么路子呢?干脆搞一场宫廷政变,把这二张处死,同时也让武则天提前退位。这个时候到底谁想杀死二张兄弟呢?我们看侦探小说会发现,谁的利益受损,谁就有可能是凶手,这样的规律放在政治斗争里,其实也是一样成立的。
那么,一旦二张得势,武则天传位给儿子的既定方针发生改变,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我想,有两类人受损最严重。
第一类是李唐皇室,主要包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家天下,如果李显当不成皇帝,无论是哪一家哪一姓当皇帝,李唐皇室都会被视为新皇帝的巨大威胁,一定会被斩草除根。另外,太子李显的一双儿女、女婿、外孙都因为二张兄弟死于非命,太平公主的情夫被二张兄弟诬陷,远贬岭南,公主心里也深恨二张。国仇家恨汇聚到一起,自然彼此就有不共戴天之感了。
第二类人是跟张氏兄弟关系不好的大臣。武则天晚年对朝廷的控制力下降,朝廷中就开始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趋炎附势支持二张,有的则是张氏兄弟的铁杆反对派。二张兄弟都是被宠惯了的小人,睚眦必报,快意恩仇,对于不喜欢他们的人或者他们不喜欢的人,报复起来非常恶毒。长安年间,魏元忠、唐休璟等一大批反对过他们的大臣,都被贬出了朝廷。可以想象,路线之争的结果,如果他们得势,剩下的人也就难逃被清洗的厄运。
这两类人受二张专权的冲击最大,自然就成为反对二张的主力。宫廷政变的思路一确定,两方面的人就分别动起来了。
羊群走路靠头羊,大臣这边的核心是张柬之。张柬之是个大器晚成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出身,说起来也是个政坛前辈,但是早年仕途一直不顺利,他一生真正得志是在六十五岁以后。细述张柬之的崛起,实际上他是得了三个贵人的帮助。
第一个贵人就是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武皇为建立大周开制举广纳人才,举行殿试。张柬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一举高中,由此擢拜监察御史。此后的十年之间,他升任四品的荆州长史,相当于荆州的副市长。可以说,永昌元年(689年)的考试是他命运的第一次转折。荆州长史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按照常理,这应该是他担任的最后一个公职了,因为当时的张柬之已经七十六岁了。
但是,就在这个年纪,张柬之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国老狄仁杰。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要是想找文学侍从,我们朝廷里已经够多的了。要是您想找济世安邦的奇才,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但有宰相之才。”武则天求贤若渴,马上把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相当于让他从地方进入首都了。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仁杰说:“前些日子臣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提拔他当洛州司马了吗?”狄仁杰道:“臣举荐的是宰相人选,不是司马人选。”于是,武则天又让张柬之出任秋官(刑部)侍郎,进入中央机关工作了。
大家可能就觉得奇怪了,武则天不是号称知人善任吗?狄仁杰反反复复给她推荐张柬之,她怎么没有立刻提拔张柬之当宰相呢?我想,武则天这么做是符合用人原则的。宰相是百僚之首,负责国家全局工作,所以他必须经验丰富,无论是对地方工作还是中央工作都应该熟悉,然后才能通盘考虑,总揽全局。武则天是想一步一步地来,多考察几年。可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固然符合用人程序,张柬之的岁数却在那里摆着呢,他还能活到考察期满的那天吗?
这个时候,张柬之生命中的第三个贵人出现了。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又让姚元之(姚崇)推荐人才。姚元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武则天立刻召见了张柬之,拜为凤阁(中书)侍郎,平章政事。就这样,张柬之终于在八十来岁的年纪当上了宰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