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君子满朝(2/2)
武则天一朝还有一个大臣最受倚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狄仁杰在民间知名度太高了。他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神探,有关狄仁杰的断案传奇不是借助小说《狄公案》广泛流传吗?那他究竟是不是神探呢?还真是。《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说他一年判了一万七千件积压案件,没有一个人事后喊冤的,那还不是神探吗?神探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是有智谋。我们就先从狄仁杰的智谋说起。他前后当过两次宰相,第一次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被来俊臣陷害,被关进监狱了。当时只要承认自己确实谋反,就算是坦白从宽,可以从轻发落。因此在受审的时候,狄仁杰就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现在已经改天换地了,我们这些唐家老臣可不就是该死?你说我谋反,那我就是谋反了。狄仁杰自己先承认了。这样一来,来俊臣觉得这是个软蛋,也就放松警惕了。狄仁杰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把自己的情况写在上面,然后塞到棉袍里,找了个机会跟管事儿的说:“天热了,能不能让我的家人把棉衣服拿回去,换件单的?”管事儿的一听,这又不是什么大问题,换吧。狄仁杰的儿子把棉衣拿回家,看到了信,这个儿子像他爸爸,也非常聪明,马上求见武则天,说要告密,因为当时只有说告密才能见到武则天。武则天接见他之后,他就把情况一五一十跟武则天说了。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他:你既然没谋反,为什么要承认啊?狄仁杰说:我要不承认,早被打死了。武则天想想也是,就把他从轻发落,贬官了。从这件事可见狄仁杰的智慧。
那狄仁杰是不是只有这些自保的小智慧呢?也不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当年,越王李贞父子谋反,被牵连判死刑的老百姓就有两千人之多。狄仁杰知道他们没有罪,但是他也知道武则天正想杀人立威,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给武则天写了一封密信。他说这些老百姓都是被牵连进这个案子的,不是真正做了什么坏事,他想为他们申冤,又害怕陛下认为他替恶人说情,可要是不替这些人说情,又害怕没有体现出陛下珍惜生命的胸怀。因为是密奏,并没当众驳武则天的面子,又夸武则天爱惜生命,把武则天夸得心里暖洋洋的,最终,这些老百姓都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流放戍边了。到底是什么挽救了这两千条性命呢?狄仁杰的智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狄仁杰的一片慈悲之心。
狄仁杰宦海沉浮,拜相时间才不过三年多,却独享大名,号称武周第一贤相。为什么呢?因为他以其大智慧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劝说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也就是被废掉的中宗李哲做太子,这个我们后面再讲;第二件大事就是推荐了张柬之等一些英才当宰相。武则天要狄仁杰举荐贤士,狄仁杰答道:“要论写文章的好手,咱们朝廷里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如果陛下要的是济世安邦之才,那么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有宰相之才。”正是得益于狄仁杰的大力推荐,张柬之才在八十高龄当上了宰相。这个张柬之是谁呢?就是后来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复辟李唐的第一功臣。不仅张柬之,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姚崇等好多宰相都是狄仁杰推荐的。当时人们就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狄仁杰的特点,那就应该是“仁而有智”。
孔子说,仁、智、勇是三达德,能有这种品德的就是君子。娄师德有仁,狄仁杰有智,徐有功有勇,所以武则天不就是君子满朝了吗?
正因为武则天任用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所以她的统治时期,才能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那么,武则天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帮助她坐稳江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才的呢?
娄师德是善始善终,寿终正寝。徐有功虽然三次都差一点被杀头,但是在最后关头总能幸免于难,最后官至司仆少卿,去世后被追赠为司刑卿。狄仁杰就更不用说了。武则天对他的敬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她不像对一般大臣那样直呼其名,而是管狄仁杰叫国老,狄仁杰每次觐见,武则天都要免去他跪拜之礼,说是见到狄公下拜她也会感觉疼痛,可谓百般礼遇,体贴入微。狄仁杰七十一岁去世,武则天非常难过,她说:“狄公一去,朝堂仿佛都空了。”三个人可以说都是生荣死哀。相反,同样是大臣,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武则天是用完就杀,毫不留情。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这就是武则天用人的原则,利用小人而信用君子。虽然因为改朝换代而不得不利用酷吏杀人立威,但是,在朝廷高层始终有一批优秀官员主持朝政。这些武则天亲手提拔、任用的优秀人才有如擎天大柱,撑起了武周的天空,也让中国历史光彩夺目。
唐朝有名的政论家陆贽对武则天有一番评价,他说,武则天“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唐朝另一著名宰相李绛也说:“天后朝命官猥多,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及开元中,在朝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则天的知人之明、识人之智和容人之量,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储备了人才。那么,已经是满朝君子的武则天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