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不问出处(2/2)
这样一来,有这三个方面,唐朝的科举考试就算完备了。而后的历朝历代,科举制都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一直到清朝,都是以此为格局丰富发展,这是武则天在科举考试方面的贡献。
那么科举考试是不是选拔出天下俊杰了呢?还真选拔出来了。载初元年(690年)那次殿试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名叫张说。张说当时刚刚二十二岁,虽然是“初生牛犊”,武则天还是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人才,亲自点评他为第一名,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还厉害。武则天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把他写的文章贴在尚书省,让朝廷百官都去阅读,一时间传为美谈。张说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前后当了三任宰相,一直到玄宗朝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可见武则天的知人之明。
尽管如此,武则天觉得用人渠道还不够多。怎样才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呢?她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鼓励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平定李敬业叛乱后就下诏,让“文武九品已上官及百姓,咸令自举”。此后,这样的诏令没少颁布。另外,前面曾经讲过武则天下令铸造铜匦,虽然说铜匦主要是用于告密的,但是铜匦朝东的那个青色的格子,就是用来接受毛遂自荐的信件的。人们要求官,可以往这里投自荐信。这些推荐方法是否帮武则天选拔出了人才呢?也选出来了。比方说武则天时期最有名望的宰相狄仁杰,曾经推荐自己的儿子当地官(户部)员外郎,结果他的儿子很称职,武则天非常高兴,说狄仁杰是内举不避亲。当然,狄仁杰推荐的可不光是自己的儿子,武周一朝,经他推荐而当了大官的就有几十人。
为了选拔贤才,武则天极力拓宽用人渠道。不过用人渠道多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官职不够了。当时人有个对比,说“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从唐高宗到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的前后二十年间,有资格当官的人一下子激增了十余倍,原有的官位不够了。怎么办呢?两个办法:第一是增加新的职位,第二是大量试官。什么叫试官呢?凡是毛遂自荐上来的,或者别人推荐的,就先给他一个官试试,看他行不行。
试官的人太多了,刻薄的人就编了一首歌谣挖苦武则天:“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什么意思呢?“补阙”多得一车一车推过来;“拾遗”像米粒一样,可以一斗一斗地去量;你拿耙子一搂就有好几个侍御史;校书郎就像用碗扣出来的,随便扣多少是多少。总的意思就是官太多了,一板砖下去能拍死三个大官。当时有个才子叫沈金交,听了之后觉得好玩,又给补上四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成了一首打油诗,而且把武则天也给编派进去了。这下可不得了,公然说皇帝是有眼无珠的老糊涂,这不是诽谤吗?马上就有御史把他抓起来了,请求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听了之后哈哈一笑,说:“只要你们不滥就行了,还怕人说吗?别治罪了,放了他吧。”跟当年赞赏骆宾王如出一辙,这就叫容人之量。
武则天这样用人岂不是太没有原则了?这倒也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武则天还留了一手呢。你想当官吗?容易,我可以马上让你来试试,可是如果你不胜任呢?那对不起,轻者贬官,重者杀头。这样一来,有真才实学者快速升迁,尸位素餐者难以久留,这就叫作“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宽进严出。剩下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金子了。用这些人治理天下,还能治理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