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武则天 > 三、朝堂立威

三、朝堂立威(2/2)

目录

裴炎被杀了,可是,事情还没有就此结束。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裴炎逼宫,有那么多人为他鸣冤,这些人都是武则天权力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她绝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朝廷里。很快,上表给裴炎鸣冤的胡元范、刘景先和另一名宰相郭侍举都被贬出朝廷。朝堂上一下子少了三个宰相,文官马上都噤若寒蝉了。

文官搞定了,还有武将。当时扬州叛乱还没有见分晓,为谨慎起见,武则天对军方的清洗要稍迟一点儿。光宅元年(684年)十二月,扬州叛乱刚刚平定,武则天就对武将动手了。其时,裴炎的好友大将程务挺,正统领军队在前线与突厥交战,武则天一道敕旨,立刻就地处斩。程务挺大家并不陌生。就在这一年年初,他率领羽林军入宫,为武则天顺利废黜李哲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他抗击突厥战功卓著,已经成为唐朝镇守北方的擎天大柱。在程务挺的成长过程中,裴炎帮了大忙,所以裴炎下狱之后,程务挺写了封密信给武则天,为裴炎求情。这封信马上就让武则天在心里给程务挺判了死刑。任何统治者都会对手握军权的武将怀有戒心,何况是处境微妙的武则天。兵强马壮的程务挺如果心存异志,阵前倒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扬州叛乱刚刚平定,武则天就以勾结裴炎谋反的罪名把程务挺给结果了。

裴炎和程务挺两个人一政一军,本来是朝廷中最有势力的人,这两条大鱼都已落网,其余的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凡是对武则天构成威胁的人都一个个过筛子过箩,经过一番清洗,整个朝堂几乎半空。武则天大笔一挥,马上任命了几个五品官当宰相,这可是又创造了历史新低。但武则天早就知道了,只有小人物才会顺从自己,由这些虾兵蟹将组成的朝廷,再也不会对武则天构成威胁了。

在这些被杀的所谓裴炎同党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最富有戏剧性。谁呢?此人名叫姜嗣宗,是武则天派往长安的使臣。派他去长安的目的,是为了听听老臣刘仁轨对裴炎一案的意见。刘仁轨当时已经八十三岁了,是经历过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的老臣,高宗末年政府班子东迁洛阳之后,刘仁轨留守长安,被挂起来了。虽然如此,刘仁轨毕竟德高望重,现在裴炎谋反这么一个大案出来,武则天还是要向他通报的。姜嗣宗是一个小人,见到刘仁轨,马上添油加醋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说完了仍觉意犹未尽,又补充了一句:“嗣宗早就看出此人心存异志,果不其然!”这句话让刘仁轨听得直反胃。刘仁轨也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帝,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武则天前进的脚步了,那么就给朝廷除去一个小人吧。他决定逗一逗姜嗣宗,就问:“原来你早就知道裴炎有意谋反?”姜嗣宗哪里猜得透刘仁轨的意思,马上回答道:“那当然,我早就看出他图谋不轨了!”刘仁轨笑着夸他:“真是后生可畏呀!裴炎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我还有一封信想交给太后,你替我带过去吧。”姜嗣宗兴冲冲地回洛阳复命去了。武则天展开信一看,只有一句话:“嗣宗知裴炎反,不言。”这句话把武则天逗笑了,她马上把姜嗣宗叫到跟前,说:“刘仆射还专门提到你了呢。”姜嗣宗那叫一个兴奋啊,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可是武则天一下子沉下脸来,说:“他说你早知道裴炎谋反,却知情不报!”可怜的姜嗣宗还没回过神来,已经被拉下朝堂,推出去斩首了。这就是武则天对小人的态度,用他们,但是并不欣赏他们,一旦用完,毫不留情。

处理完裴炎一案,光宅元年(684年)也随之结束了。这一年给武则天的印象太深了,李敬业叛乱,裴炎逼宫,一个个考验接踵而至。回想起自己参政以来走过的历程,再想想刚刚经历的惊涛骇浪,武则天真的愤怒了,难道天下人就这么容不得自己上升吗?她登上紫宸殿,向群臣训话:“我跟着高宗二十多年,殚精竭虑,为天下操心,你们这些人的富贵,不都是我给的吗?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都是拜我所赐吗?可是现在握兵造反的这些人,恰恰就出在你们这些公卿之中,你们对我怎么会如此负心呢?”

她质问群臣:“你们拍拍脑袋想一想,你们这里有谁也是顾命大臣,比裴炎还牛?或者说你们有谁是将门贵种,比李敬业还牛?还有你们有谁特别能打仗,比程务挺还牛?这三个人也算是人中龙凤,一旦对我不利,我碾死他们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般。所以你们都扪心自问,如果觉得自己比他们还厉害,好,接着跟我斗,如果自己掂量掂量觉得还不如他们的话,那就洗心革面好好伺候我,不要最后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面对着武则天这样一番凛凛的教训,大臣是什么表现?大臣乌泱泱全跪下了,给武则天磕头,说:“唯太后所使。”太后,我们坚定地跟你走。确实,面对着武则天的超强能力与高压手段,群臣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那么,武则天称帝是否就一帆风顺了呢?她的下一个阻力又将来自何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