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莫须有的谋反(1/2)
有一种观点认为,裴炎确实谋反了。郭沫若先生就持这种观点。至于是什么形式的谋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他和叛乱分子李敬业私下往来,想要跟他里应外合。这件事情记载在唐朝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据载,李敬业打算谋反,想拉裴炎入伙,让骆宾王想办法。骆宾王冥思片刻,写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找了一些小孩子,教他们唱。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京城里的小孩都会唱了。
这首歌谣也传到了裴炎的耳朵里,他觉得这歌谣唱得古怪,就想找人来破解一下,找来找去就找到了骆宾王。有人可能产生疑问了,上一章不是说骆宾王和裴炎是到扬州后才认识的吗?怎么在洛阳就彼此有来往呢?这就是不同版本的历史记载问题了。总之,依据《朝野佥载》,裴炎为解谶语,找到了骆宾王。可是骆大师面对裴炎一言不发。裴炎为了让他张开金口,先赠锦缎,后赠骏马,但是骆宾王始终不说话。最后没办法,裴炎只好领着骆宾王观看自家收藏的名画,画的都是古代的大臣。看到司马懿的时候,骆宾王终于说话了:“此英雄丈夫也。”接着说起自古大臣执政,常会改换社稷。司马懿是什么人呢?司马懿是三国时候曹魏的权臣,最后父子联合篡夺曹魏,建立西晋。骆宾王说他是英雄丈夫,裴炎听了顿时产生了知己之感,就跟骆宾王讲,他也想做这样的人啊。骆宾王见火候到了,故意叹了一口气,说:可是改朝换代需要天命啊。裴炎赶紧说:有歌谣啊,只是不知道这个歌谣跟我有没有关系。随即就把歌谣给骆宾王背了一遍。骆宾王听完歌谣,纳头便拜,说:您就是未来的天下之主啊。为什么呢?他解释说:“绯衣”即裴,“一片火,两片火”即炎,“小儿当殿坐”即子隆(裴炎的字)。这首歌谣说的就是裴炎裴子隆。另外,谁能坐到大殿里对着天下发号施令呢?皇帝啊。所以说这首歌谣完整的理解就是裴炎裴子隆要当皇帝。
听他这么一解释,裴炎的反心就坚定了。等到李敬业扬州起兵后,裴炎就成了朝廷里的内应。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李敬业,这封信被朝廷的情报人员截获了。可是拆开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青鵝(‘鹅’的繁体字)”。大臣们看来看去,谁也不明白啊,就把信交给武则天了。武则天看了之后说:“这个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与。”所以这“青鵝”是一个暗号啊,就是说裴炎要在十二月动手。
按照这种说法,裴炎早有当皇帝的野心,所以很早就开始和李敬业以及骆宾王勾结,想要等到十二月,和李敬业里应外合一起动手,没想到阴谋败露,被武则天提前发觉了。这种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在李敬业起兵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监察御史薛仲璋,就是裴炎的亲外甥。薛仲璋为什么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犯下反叛朝廷这么一个重大错误呢?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薛仲璋就是裴炎派过去的。
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裴炎并没有跟李敬业勾结,他是想自己发动一场兵变,逼武则天下台。据《新唐书·裴炎传》记载:“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豫王就是李旦,李旦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一直没有亲政,裴炎为他打抱不平,就想趁武则天巡游龙门的时候,派兵把她给抓起来,让皇帝当一回真天子。可惜自从他有了这个打算之后,天公就不作美起来,终日阴雨连绵,武则天一直没去龙门,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按照这种说法,裴炎自己早有兵谏的想法,虽然和李敬业的叛乱没有关联,但是以一个大臣的身份扣留太后,也是谋反。如果裴炎有这两种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那都是十恶不赦,判谋反罪一点都不冤枉。
但是,也有人认为,裴炎绝对没有谋反。裴炎下狱之后,朝廷里可就炸开了锅,许多大臣支持裴炎,说裴炎绝对不可能谋反,为他鸣冤抱不平。都有谁为裴炎鸣冤呢?首先就是裴炎的副手,凤阁侍郎胡元范,还有就是裴炎的搭档,侍中刘景先。他们给武则天上奏,坚持说裴炎不可能通贼谋叛。紧接着,满朝文武纷纷表态,为裴炎说话。面对群臣来势汹汹的质疑,武则天给出的答复是:“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裴炎谋反是有证据的,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可是既然武则天手里攥着裴炎谋反的证据,就应该拿出来给大家看啊,武则天却又拿不出来。这样一来,大臣便不依不饶了:“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等于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裴炎作担保了。
武则天又是怎么回答大臣们的呢?她的回答也挺有意思的,她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资治通鉴》卷二〇三)我知道裴炎他谋反了,我也知道你们没有谋反。裴炎是裴炎,你们是你们,你们跟裴炎瞎搅和什么?君臣双方,一律用自由心证。说他谋反的拿不出过硬的证据,说他没谋反的也只是凭义气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