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定反叛(2/2)
第一,政治优势。武则天任用李孝逸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告,李唐宗室和她是站在一起的,反对她就是反对李唐王朝。这就占据了政治优势,师出有名。相反,李敬业在政治方面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个错误,李敬业始终没有明确他们要拥护的对象是谁。开始他们说要匡复庐陵王,也就是被废的皇帝李哲,可是接着又找了一个长得像废太子李贤的人做这支军队的名义首脑,而在檄文中又提到被囚禁的皇帝,这显然指的是傀儡皇帝李旦。那么勤王的目的究竟是让谁当皇帝呢?再说了,跟这支军队有直接关系的是所谓的废太子李贤,可是武则天已经明明白白昭告天下,李贤已经死了,再打李贤的旗号,又怎么能够取信于民呢?这就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第二个错误,李敬业向南发展也就意味着自己抛弃了勤王的口号,想要割据,这就是真的反叛,失信于天下人,原来一度拥有的政治正义性也因此丧失殆尽。
第二,军事优势。唐前期实行府兵制,主要兵力集中于首都附近,扬州兵力少,李敬业虽有十几万人,但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而武则天则迅速派出三十万大军,以多数的正规军去打少数的非正规军,胜负没有任何悬念。
第三,用人方略优势。武则天善于用人。用李孝逸是打政治牌,借助他宗室的身份;用魏元忠是打智慧牌,借助他发达的大脑。这两个人都用对了,是所谓的慧眼识英雄。反观李敬业呢?他的手下并非没有人才,他不是有一个明白的军师魏思温吗?但是他不会使用人才,把人才都浪费了。一个慧眼识珠,一个明珠暗投,武则天和李敬业的水平高下立判。
第四,民心优势。武则天已经和唐高宗一起统治天下二十多年,在她统治时期,对老百姓有很多优惠政策,老百姓是拥护她的。所以当时大文豪陈子昂评价说,虽然有李敬业的叛乱,但是“海内晏然,纤尘不动”,老百姓并没有群起响应,和打一场没有头绪的战争相比,他们更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踏实日子。官员对武则天也满怀信心。武则天从当皇后起就致力于提高中下级官员的地位和待遇,他们自然拥护武则天。甚至连李敬业的叔叔润州刺史李思文都不支持李敬业,先是秘密向武则天汇报李敬业叛乱的消息,后来又在润州据守,润州城被李敬业攻破后,李敬业对叔叔冷嘲热讽,说叔叔既然心向武氏,就改姓武好了。后来李敬业兵败,亲属都受到株连,但是武则天因为李思文忠心,特意免除他的处罚,而且还真的赐他姓武了。
最后,还得谈一点运河的功劳。大运河是隋炀帝修的,当年可是劳民伤财,隋朝灭亡跟修这条大运河很有关系。可是运河在这时候发挥大作用了,武则天运兵马、运粮草,从洛阳到扬州,靠的主要就是运河。没有运河的帮助,怎么能这么快就结束战斗呢?
扬州叛乱是对武则天的一个考验。经过这次考验,武则天无论在个人能力还是在民意方面都得了满分,她的底气更足了。那么,她下一步又会向何处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