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武则天 > 二、李哲一朝被废

二、李哲一朝被废(2/2)

目录

武则天和裴炎商量好了目标,接下来就要具体实施了。可是实施起来,光靠武则天和裴炎两个人可不行。他们还要取得文官武将中关键人物的支持。在文官之中,武则天选择了中书侍郎刘祎之。刘祎之是何许人呢?刘祎之从小就以文章知名,是武则天的私人内阁—“北门学士”之首,是武后的心腹,对于帮武则天搞阴谋非常内行。与此同时,他又与豫王李旦有着亲密的关系,他曾经两次担任李旦王府的司马,高宗也对他寄予厚望,曾经说,相王是朕之爱子,因为卿出自忠孝之门,请您做相王的辅佐,希望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李旦对他极为尊敬,他对李旦自然也极其忠诚。两个人情同父子,因为有这样的双重身份,刘祎之当然赞成废黜李哲,改立李旦。有了刘祎之的配合,武则天和裴炎更是如虎添翼。刘祎之堪称政治智囊级的人物,他制订起计划来非常缜密,可保万无一失。文臣搞定了,还有武将。前面说过武则天在李哲亲政之前,不是把两位羽林军将领调到洛阳了吗?她对这两位将领极尽笼络之能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两个人已经归心于她了。

准备工作做完,接下来就要执行了。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这是一个双日,武则天忽然打破高宗以来单日上朝,双日不上朝的惯例,召集文武百官到洛阳宫的正殿乾元殿上朝。这个通知一出来,大臣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皇帝李哲也是一头雾水。母亲不是已经让他亲政了吗?怎么自己又发号施令了呢?每个人都有点惴惴不安。不安归不安,大家还都按时到乾元殿,等待皇帝发号施令。到殿后,人们就发现问题了,今天朝堂上怎么少了几个人呢?特别是顾命大臣裴炎怎么没来呢?正在这时候,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四个人就冲进来了。谁呢?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和两位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他们身后是杀气腾腾的羽林军士兵。进殿之后,裴炎抢前一步,大声宣布:“皇帝无道,奉太后令,废皇帝为庐陵王!”话音刚落,两名羽林军立即扑上前去,一左一右将皇帝架下了宝座。可怜的皇帝边挣扎边喊叫:“我何罪?”薄薄的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威严的声音:“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大家注意,武则天的理由合理不合理呢?非常合理!当年唐高宗想要让武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俊不是也提出过反对意见吗?他说: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您一个人的天下,您有什么权力想给谁就给谁呢!这个意见一出来,高宗不就心服口服了吗?现在武则天援引的是同一条原则:天下是列祖列宗的天下,李哲想要给一个外姓,这还不是罪过吗?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皇帝已经没有还口的余地了,因为他输的不是别的,而是理。

皇帝被拉下殿了,大臣们是什么反应啊?大臣们已经没反应了,都吓傻了,目瞪口呆。再说,面对着虎视眈眈的羽林士兵,谁还敢再说什么呢!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结束了。可怜的李哲,刚做了三十六天皇帝就被赶了下来。

武则天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政变的胜利呢?关键有三条:第一,准备充分,未雨绸缪。武则天在皇帝守丧、自己执政的时候就把羽林军调到洛阳,以备万一,这就是未雨绸缪。在关键时刻,这支军队果然派上了用场。第二,利用矛盾,争取支持。利用谁和谁的矛盾呢?太子和宰相、大臣的矛盾。无论是裴炎还是刘祎之都不喜欢李哲,都想换一个皇帝。李哲从当太子起就没有给大臣们留下什么好印象,当皇帝之后继续表现不佳,而且油盐不进,相信当时没有几位大臣真正替他惋惜。另外,裴炎和刘祎之也都各怀心事。刘祎之是李旦的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上台;裴炎虽然跟李旦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废黜李哲,改立李旦的话,他就有拥立之功,辅政大臣的地位会更加稳固。而且,李哲这个新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已经把裴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裴炎虽然是顾命大臣,但是在李哲手下很难有好日子过。裴炎和刘祎之两个人都有提升自己权力的野心,而武则天恰恰利用了他们的野心,先把李哲拉下来再说。第三,严格保密,迅速出手。这么一件大事,武则天只让裴炎、刘祎之、程务挺和张虔勖知道,其他文臣武将一无所知。这样高度保密的计划,执行起来迅雷不及掩耳,皇帝和其他有意见的大臣完全丧失了还手能力。紫宸易主,却又兵不血刃,堪称宫廷政变的典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