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武则天 > 三、李弘死亡疑团

三、李弘死亡疑团(2/2)

目录

那么这两种记载中,哪一个是真的呢?我想,虽然武则天此刻和李弘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武则天也绝不缺少狠心,但是她还不至于杀李弘,李弘应该是病死的。为什么呢?三个理由:

第一,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记载李弘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的制书,是在李弘刚死就发布的,从时间上讲远远早于肃宗时期的《唐历》。越是原始的材料可信度越高,这是处理史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李弘此前有长期生病的记录。我们说过,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咸亨元年(67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甚至在监国的情况下,连接见属下都办不到,以至于他的典膳丞都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说,您要是再不见我们,我就要减少您的饮食。李弘答复说,我最近病情加重,皇帝要我加强休养,所以我一直待在内宫养病。不是我不愿意见你们,是我不能见你们。从咸亨元年(670年)到上元二年(675年)又过去了五年时间,肺结核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会越来越重,这是不难想象的。

第三,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杀死儿子的必要。我们说过,李弘是一个心灵敏感、身体脆弱的人,很像他的父亲唐高宗,既然武则天能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驾驭唐高宗,未必不能够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驾驭李弘。况且,李弘缠绵病榻,是否能活得比唐高宗长还是问题,武则天何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杀死他呢?试想,李弘可不像当年毫无行动能力的小公主,他是一个成年人,周围有一班人马保护他,如果武则天杀人不成,或者是杀人的事实败露,她将失去丈夫的信任,失去天下的人心,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就无从谈起了。作为一名清醒的政治家,她怎么能够这样莽撞行事呢?

有人要问了,虽然如此,可是李弘怎么会死得那么巧呢?他的父亲刚刚放出话来,说他病一好,就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他一听,立马就死了,这不太蹊跷了吗?我想,这就看怎么理解唐高宗的禅位了。我们知道,唐高宗是在李弘病重的时候对他说要传位的,这种做法,恐怕有点类似于民间的冲喜。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从小深受宠爱,高宗夫妇也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孩子眼看就要不行了,唐高宗万般无奈,向他提起传位的事情,希望他一高兴,病情能够好转;或者,哪怕不能好转,能多活几天,这对父母来讲心里也有一丝安慰。结果事与愿违,冲喜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效果,李弘一激动,反倒死得更快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所谓的疑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说,李弘应该是肺结核晚期后的自然死亡。

李弘死了,武则天是什么感觉呢?我想,她应该是在悲痛之中又松了一口气。先说悲痛。平心而论,李弘没有给她带来过太多的麻烦,相反,倒帮了她不少忙。当年,如果没有李弘的诞生,她也就没有争夺后位的资本;即便在当了皇后之后,太子李弘的存在,对她坐稳位置也是大有益处的。试想,当年上官仪事件中,唐高宗最终没有废黜武则天,除了武则天反应迅速,处理得当之外,未尝没有顾及李弘的因素。如果废黜了武则天,李弘的太子之位必然不保,那样就会引起政治上的连锁反应。考虑到方方面面,唐高宗最终还是妥协了,而且武则天的地位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样看来,李弘虽然因为请求让姐姐出嫁而令武则天感到难堪,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武则天还是功大于过。他死后,武则天悲痛不已,亲自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说自己每次回想起养育之情,就难以自持。这份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她和唐高宗才追认李弘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但是为什么我又说武则天在悲痛之中松了一口气?我们也要看到,李弘的死对于武则天真是太及时了。李弘从八岁开始监国,是唐高宗培养了十几年的继承人,又拥有来自宰相集团的鼎力支持,这是李唐王室抗衡武则天力量的重心所在,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之中。如果他不死,日后他和母亲之间必定会有一场恶仗要打。但是,现在不需要武则天再费心了。太子的死解决了一切矛盾,为武则天势力的发展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纵观李弘短暂的一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成为太子;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悲剧角色。李弘没有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只比哥哥小两岁,他容貌俊朗,身体健康,从小熟读经史,还擅长骑马打猎,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面对野心勃勃的母后,李贤这个阳光男孩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