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殿廷上的闹剧(1/2)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她的大臣也开始逐步集结。这一派的首领是元老重臣长孙无忌。此外,还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忠实追随者褚遂良,以及刚刚在立宸妃问题上投过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中央的政治风云开始变得波诡云谲,并且逐渐向下波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被贬到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着两派官员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队伍逐渐分化。每个人都在观察,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终于决定摊牌了。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宫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各种名号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唐朝的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呢?皇帝没有按常规行事,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这显然意味着有特殊的事情。这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皇帝会有什么事呢?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武昭仪引发的政治风波,他们觉得,今天的事情一定与武昭仪有关。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他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说:“太尉,上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能让皇帝背这个罪名呢?不行。把长孙无忌先发言的提议否决了。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勣,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说:“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国家的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跟功臣过不去吗,那怎么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他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他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两次提到的提议者到底是谁呢?一共四个人:长孙无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选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荐,是谁一次次把皮球踢给别人呢?只剩下于志宁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于志宁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太师,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后来李承乾被废,跟随他的臣僚都受了牵连,只有于志宁因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来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经历过政治风波,所以于志宁格外小心谨慎,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之中。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的好。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推举发言人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四个人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