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一读就懂的黄帝内经 > 本输第二

本输第二(2/2)

目录

胃经的经脉之气从历兑穴起始,它位于大趾内侧次趾前端,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历兑行至内庭穴,再到陷谷穴,然后经过冲阳穴,接着到解溪穴,最后进入足三里穴,并继续下行至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大肠和小肠的经脉之气分别寄附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就是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三焦的经脉之气源于关冲穴,它位于无名指前端靠近小指处,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关冲行至液门穴,再到中渚穴,然后经过阳池穴,接着到支沟穴,最后进入天井穴。此外,三焦还有一个与之相通的下腧穴,即委阳穴。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原穴和下腧穴。

小肠的经脉之气始于少泽穴,它位于小指外侧前端,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少泽行至前谷穴,再到后溪穴,然后经过腕骨穴,接着到阳谷穴,最后进入小海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大肠的经脉之气从商阳穴起始,它位于食指内侧前端外侧,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商阳行至二间穴,再到三间穴,然后经过合谷穴,接着到阳溪穴,最后进入曲池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经脉之气出入流注的主要腧穴。五脏各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六腑在四肢各有六穴,但在头部和颈部又各有额外的穴位,所以实际上六腑的穴位总数超过三十六穴。六腑的经脉之气主要由足三阳经发出,但其中三焦、大肠和小肠的经脉之气又分别与手三阳经相合。

此外,任脉的天突穴位于左右缺盆之间的正中线上。天突穴两旁第二行的穴位是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人迎穴之外的第三行穴位是扶突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扶突穴之外的第四行穴位是天窗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天窗穴之后的第五行穴位是天容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天容穴之后的第六行穴位是天牖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天牖穴之后的第七行穴位是天柱穴,属于足太阳**经;天柱穴之后位于颈部正中的第八行穴位是风府穴,属于督脉。在腋下的穴位中,天府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天池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

在针刺某些穴位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例如,针刺上关穴时需要患者张嘴,针刺下关穴时需要患者闭嘴,针刺犊鼻穴时需要患者屈膝,针刺内关穴和外关穴时需要患者伸臂。

以上所述就是经脉之气在人体内的流注情况以及主要的腧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