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1/2)
黄帝问道: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关联,分别代表着脾胃。但为何它们引发的疾病却不同呢?
岐伯解释说:脾经属于阴经,而胃经属于阳经。它们的循行路径不同,受到四季变化的影响也不同。疾病可能从内部产生,也可能从外部侵入,因此发病原因各异,所以病名也有所区别。
黄帝表示想了解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
岐伯继续道: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气息,主要保护身体外部;而阴气则像大地的气息,主要滋养身体内部。因此,阳气刚强且充实,阴气柔和且易虚。当有害的风邪侵入人体时,外部的阳气首先受到攻击;而当饮食不规律、生活习惯不良时,内部的阴气则会首先受损。
阳经受到病邪侵袭,通常会传入六腑;而阴经受到病邪侵袭,则更容易影响五脏。病邪在六腑中会导致身体发热、难以入睡和气喘等症状;而在五脏中,则可能引发脘腹胀满、胸闷和持续腹泻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肠病。喉咙与呼吸相关,与天之气相连;而咽喉与吞咽食物有关,与地之气相通。阳经更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而阴经则更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手足三阴经的经脉之气从脚上升到头部,然后顺着手臂到达指尖;而手足三阳经的经脉之气则从手上升到头部,再下行到脚。因此,阳经的病邪先上升到极点,然后下行;阴经的病邪则先下行到极点,再上行。所以,外感风邪多出现在上部,而湿邪则多出现在下部。
黄帝又问:为什么脾脏的问题会导致四肢功能丧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