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这首诗和绣坊绝配(2/2)
爹娘不能被打上商人的标签,一旦爹娘被定义为商贾,那么弟弟就不能参加科举。
可她李二丫这个姐姐就无所谓了,就算是有血缘关系又如何?说到底是同辈而已,又不是长辈。
想通一切的李二丫根本不用旁人开导,自己就把利害关系梳理个明明白白。
如今见郑盼儿这般表现,接话也相当自然。
“承蒙盼儿姐姐不弃,日后定会有不少要与盼儿姐姐学习的地方,还望盼儿姐姐不吝赐教,莫要嫌弃我笨嘴拙舌为好。”
郑盼儿笑得双眼都快眯成一道缝了,只能说不愧是文曲星的姐姐,说话就是好听。
郑盼儿也知道李牧承还得回私塾,不会在绣坊里坐多久。连忙把自己准备好的贺礼取出拿了过来,又故作不悦的白了李牧承一眼。
“好你个小文曲星,给咱们镇上的酒楼专门做了首诗不算,连府城一个新开的酒肆都得了你亲笔所提佳作。那两家可都借你的光,门楹都换成你的诗了。”
郑盼儿将贺礼放在了桌子上,推到了李牧承手边,又指了指门的方向。
“偏偏咱们合伙的生意,你连个墨宝都不留,是嫌弃姐姐我这庙小不成?”
李牧承忙摆了摆手,“盼儿姐姐这是哪里话,之前我人微言轻没什么名气,给这么好的绣坊写诗多掉价啊。盼儿姐姐若是不嫌弃,还请准备墨宝来,我现在就提笔。”
郑盼儿满意了,将早就备好的笔墨纸砚拿来,“我不用你做一整首诗,就两句便可。”
四句诗她怎么作为楹联挂在外面揽生意?李牧承的诗每个字都精彩,与其要纠结选用哪两句,倒不如只要两句。
说实在的,李牧承正在脑子里翻古诗词呢,闻言双眼一亮,有了!
刚好用得上的一首诗,恰好只记住了两句。
李牧承拿起毛笔,唰唰开始写——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郑盼儿的眼睛根本就舍不得移开,盯着那两句诗眸光越发明亮。
“见到云彩都能联想到我绣坊的衣裳,见到花就能联想到来我绣坊买成衣和布料之人的好容貌。以云喻衣,以花喻人,好诗!”
李牧承笑着点头补充,“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成云,把容貌想象为花。”
郑盼儿激动的脸都红了,声音微微颤抖,“我绣坊全名锦绣坊,本就对应着花团锦簇。你这首诗和我绣坊的名字最是相配!”
李二丫没有李牧承的才学,但只听二人解释,都能品出这首诗有多精妙,与绣坊有多适配。
难怪那么多人都羡慕读书好的人呢,不过十四个字,却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如此优美的辞藻,还真是让人听了便心旷神怡。
这样的才子是自己的亲弟弟,李二丫越想越骄傲。
原本还紧张的暗暗抠手指呢,这会儿身心舒畅到不自觉挺直了腰板。
她李二丫是小文曲星的亲姐姐,气质这一块必须拿捏得死死的,说什么也不能给亲弟弟丢脸!
女子虽然不能科举,但读书能明礼。
等这次回去后,一定要去弟弟的房间里取两本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