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京都霸权の兴隙(一)(2/2)
松永久秀之弟被三好长庆安排入赘丹波国守护代内藤家,成为内藤国贞女婿而改名内藤宗胜。丹波国是近畿北部的屏障,与细川晴元的残余势力接壤,三好长庆此举既让内藤宗胜名正言顺的掌控丹波,又能利用他监视细川家的动向。内藤宗胜上任后立即整顿丹波,修建八上城作为据点,成为三好家在近畿北部的前哨。
通过这一系列布局,到天文十九年(1550年)末,三好家已实际掌控近畿的摄津、和泉、河内、纪伊、大和、丹波六国,以及四国的阿波、赞岐、淡路三国,再加上名义上从属的部分地区,总计十国领地。
这是自室町幕府建立以来,地方豪族掌控领地规模最大的一次。三好长庆坐镇摄津国高屋城,每日处理来自十国的奏报,接受各国豪族的朝贡,甚至模仿幕府将军举行御马前(武士觐见仪式),享受着天下人的待遇。
高屋城议事厅内,三好长庆的府库中堆满了各地送来的贡品。阿波国的珍珠、赞岐国的海盐、河内国的稻米、大和国的漆器,还有纪伊国的珍稀木材。松永久秀站在一旁笑着说道:“主公,如今近畿与四国皆在掌中,将军不过傀儡,三好家的霸业,已远超当年的细川家。”
三好长庆端起酒杯,望着窗外的樱花,满是志得意满:“这还不够,待平定丹波的细川残党,我便要让整个西国,都插上三好家的旗帜。”然而京都这座古都,似乎总带着一种诅咒。从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到后来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每一位试图在此建立霸权的天下人,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宿命。
三好长庆的巅峰也暗藏着致命的伏笔,而这些伏笔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悄然爆发。
三好家的十国领地,实则分为直接从属与附属势力两类。直接从属如摄津、和泉、阿波等,由三好家直系或亲信直接统治;附属势力如纪伊国部分豪族、淡路国旧安宅家臣,则是通过臣服归附,仅需缴纳贡赋、出兵助战,保留一定自治。
这种平衡的核心,在于游佐长教控制的河内与纪伊。这两国是直接从属的典范,也是连接近畿与四国的关键。但游佐长教的统治依赖于畠山家傀儡与三好家支持的双重身份,一旦失去三好家的绝对威慑,或自身遭遇不测,河内与纪伊的豪族便可能反叛。
三好长庆对此并非没有察觉,却因过度信任游佐长教,未在两地安插三好家的直系武士,从而为后来的权力松动埋下了隐患。江口之战后细川晴元逃往京都,虽仅剩数百残部却仍保有细川家督的名分。
细川家作为室町幕府的管领,百年积累威望并非一朝一夕可灭。丹波、近江等地的旧细川家臣,仍暗中与细川晴元联络,等待着反扑的机会。三好长庆虽派内藤宗胜驻守丹波,却低估了细川家的名分号召力,未加彻底围剿,这让细川晴元得以在丹波休养生息,逐渐集结势力。
被架空的足利义藤,表面上对三好长庆言听计从,甚至在三好长庆进入京都时亲自出城迎接,实则暗中积蓄力量。他利用将军的名义,联络近畿的寺院势力,试图借助寺社的武力;同时他对三好家与细川家的矛盾冷眼旁观,等待双方两败俱伤的时机。
江口之战后两年,足利义藤虽与三好家讲和,却从未放弃恢复幕府权威的野心,这为后来幕府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种子。这些伏笔,如同埋在三好家霸权下的地雷,而引爆它们的导火索,便是天文二十年(1551年)游佐长教的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