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双线并进(1/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2002年8月底。
京城的暑热尚未完全褪去,但空气中已然夹杂了一丝初秋的清爽。
在北影制片基地——这片承载了无数光影梦想,如今因改革与联盟而重焕生机的热土上,一场至关重要的内部试映会即将举行。
历经五个月的精心拍摄与初步打磨,华语奇幻巨制《博物馆奇妙夜》的粗剪版,终于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
试映会安排在基地最大的混录棚内,受邀前来的除了导演王盛、总制片人韩三坪、主演成龙(因海外行程未能到场,但派了代表)、以及盛影传媒与中影集团的核心高层外,还有来自北影厂、长影厂等联盟单位的资深剪辑师、音效师和部分信任的业内专家。
气氛严肃而凝重,所有人都明白,这长达两个小时的粗剪版,将决定这部投资巨大的电影未来的命运。
灯光熄灭,银幕亮起。
伴随着一段悠扬而略带神秘色彩的配乐,影片开场。
失业武术教练陈大宝(成龙饰)在人才市场碰壁的窘迫,到无奈接受中华文明博物馆夜班保安工作的无奈,被成龙演绎得生动而富有亲和力。
当他第一次值夜班,古老的钟声敲响,伴随着青铜器散发出的光芒,博物馆内的兵马俑、唐三彩、壁画上的人物纷纷“复活”时,现场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
粗剪版基本构建了影片的完整框架:陈大宝从最初的惊恐到与这些“复活”的历史人物建立友谊,共同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一伙妄图盗窃国宝的国际大盗),其间穿插着各种笑料、动作场面以及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讲述的华夏文明轶事。
视效团队初步合成的画面已颇具规模,兵马俑军团整齐划一的步伐,唐三彩仕女翩翩起舞的灵动,青铜神兽睥睨天下的威仪,都展现出了远超当前国内平均水准的工业质感。
王盛坐在观众席中央,手中拿着笔记本,借着银幕反射的微光,不时记录着什么。
影片放映结束,灯光重新亮起。现场响起了礼节性的掌声,但众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王盛。
韩三坪率先开口,语气带着肯定:“整体框架非常扎实,成龙的表演和动作设计一如既往地出色,特效的基底也打得很好。故事有笑有泪,文化内涵丰富。王盛,你又一次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艰巨的挑战。”
其他几位高层和专家也纷纷附和,肯定了影片的创意、制作规模和娱乐性。
王盛等大家发言稍歇,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了银幕前。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沉稳的声音在棚内回荡:
“感谢韩总和各位的肯定。粗剪版达到了预期的基础效果,但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能满足于此。
《博物馆奇妙夜》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一部合格的商业片,而是要成为能在全球市场与好莱坞同台竞技,真正展现东方奇幻魅力的标杆之作。”
他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指出了需要精剪和优化的方向:
“第一,节奏问题。前四十分钟的日常铺垫略显冗长,需要再压缩十五分钟,让‘复活’的核心设定更早引爆。
陈大宝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线很好,但部分对话可以更精炼,用动作和表情传递更多信息。”
“第二,笑点分布。成龙大哥的物理喜剧效果很棒,但部分桥段与历史人物互动的文戏笑点略显刻意。剪辑上要注意动静结合,让笑点更自然流畅地融入剧情推进,而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
“第三,情感浓度。结尾处,陈大宝与即将‘沉睡’的兵马俑将军告别的那场戏,情感渲染可以更饱满。我需要看到更多眼神特写,背景音乐在高潮部分要更富层次感,把那种跨越时空的友谊与传承感推向极致。”
“第四,特效细化。目前很多特效还是半成品,可以理解。但在精剪阶段,我们必须对照最终效果的要求来调整剪辑点。尤其是‘青铜神兽苏醒’和‘最终决战’两场大场面,镜头组接要更具冲击力,给特效留足表现空间,不能将就。”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我的要求是,九月内,必须完成精剪和绝大部分特效镜头的最终合成,以及初版混音。
时间紧,任务重,但质量决不能妥协。我会亲自盯后期。九月下旬,我要带着成片,开始布局全球上映事宜。北美、欧洲、日韩……我们要让全世界,都在这个秋冬,感受到来自东方文明的奇妙之夜!”
王盛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也像一道不容置疑的军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