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吴白鸽效应(2/2)
但很遗憾,上映几周来,票房表现远低于预期,给米高梅和影片的主要资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提醒我们,即使是最成功的导演,项目也存在风险。”
《风语者》制作成本约1.15亿美元,北美票房仅约4100万美元,亏损严重。
他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地看向王盛:“但是!王,你和你的盛影所展现出的市场洞察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跨文化叙事技巧,是我们极为看重的。
新线影业依旧对你抱有极大的信心和期待。我们相信,如果你决定来好莱坞执导,一定会带来令人惊喜的作品。”
王盛对布朗的恭维和《风语者》的警示报以淡淡的微笑,没有过多回应。
他将话题拉回《电锯惊魂》:“所以,这个《SAW》项目,可以看作是我在《博物馆奇妙夜》上映之前,来好莱坞试试手的一个热身。
低成本,周期短,风险可控。我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莱坞独立制片环节的运作,同时也检验一种更极致化的类型片创作模式。”
制作副总裁卢卡此时插话,他翻看着《电锯惊魂》那些充满巧思甚至有些残忍的机关设定图,眼中闪烁着兴趣的光芒:“王,这个项目的概念确实很独特,充满了……嗯,一种冰冷的智慧和令人不安的张力。
这种密闭空间的心理惊悚,如果处理得好,很容易形成话题。成本控制在200万?这在好莱坞几乎算是‘微成本’了。”
“是的,迈克尔。”王盛点头,“我们将启用有潜力但价格不高的新人导演和演员,场景极其有限,拍摄周期会压缩到最短。核心在于剧本的巧思和氛围的营造,而非依赖特效或明星。”
发行主管里德尔则更关注市场层面:“这类R级恐怖片有固定的受众群体,DVD和录像带市场通常表现稳定。如果影片质量过硬,或许能在万圣节档期或者作为平常周末的‘补缺’影片,获得不错的院线回报。但坦白说,王,我们对其票房预期不会太高。”
布朗综合了同事的意见,再次看向王盛,脸上带着商业式的笑容:“王,我们理解你将这个项目作为个人导演生涯的试水和热身。新线很乐意与你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对于这个《SAW》项目,我们看到了它的独特性和潜在的类型片价值。不过,鉴于其低成本和高风险(尽管金额不大)的特性,以及它更偏向于你个人的一次创作实验……”
他稍作停顿,与卢卡和里德尔眼神交流后,继续说道:“新线影业此次不打算进行股权投资。我们建议的合作模式是:由盛影传媒全权负责该项目所需的所有投资与制作,影片的完整版权归盛影传媒所有。
新线影业则凭借我们的全球发行网络,负责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院线发行、后续的DVD/录像带发行、电视版权销售等一切发行事宜。
我们将收取一个行业惯例的发行代理费,并优先抵扣掉我们垫付的发行宣传费用。剩余的收入,在扣除发行代理费和宣传费用后,全部返还给盛影传媒。”
这套模式,对于新线而言,几乎是无风险买卖。他们无需投入制作资金,仅凭发行渠道就能分一杯羹。
如果电影大卖,他们坐收发行利润;如果票房惨淡,他们损失的也主要是人力成本和部分P&A费用(这部分通常也能从收入中优先收回),风险极低。
而对于王盛和盛影传媒,虽然承担了全部制作成本,但也牢牢掌握了项目最核心的资产——版权。
一旦电影成功,无论是票房分账、后续的流媒体(虽然此时尚未成气候)、电视销售,尤其是极具潜力的DVD收入,绝大部分都将流入盛影的腰包。
这是一场典型的“高风险(相对成本而言)、高潜在回报”的博弈,且将新线影业绑定在了战车上,利用其渠道为影片争取最大曝光。
王盛几乎没有犹豫,他看向赵劲松和己方律师,两人微微点头,表示模式清晰,符合预期。
“可以,凯文。”王盛爽快地答应,“就按这个模式推进。盛影负责投资制作和版权,新线负责全球发行。细节问题,让我们的团队后续对接敲定。”
布朗见王盛如此干脆,笑容更盛:“太好了!我们期待看到这部‘热身之作’的成果。”
他随即补充道,语气带着一丝谨慎的期待,“至于更大规模的合作,比如未来王盛导演你在好莱坞执导的A级制作项目,新线非常感兴趣。
但我们希望,能等到《博物馆奇妙夜》的票房成绩出来之后,再具体探讨投资比例和合作方式。你知道的,董事会需要更确凿的数据支持。”
王盛对此表示理解,《博物馆奇妙夜》才是检验他能否驾驭好莱坞大制作的真正试金石。
吴白鸽的失败,让好莱坞资本对华人导演充满了不信任。
但新线影业没投这个《电锯惊魂》这个项目,希望他们未来不会后悔吧。